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2.4秒造1部手机、70天建厂投产,“望城速度”如何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

排行榜 2025年09月24日 02:12 2 aa

文 | 区县那点事

生产1部智能手机需要多久?

在湖南省长沙市的望城经开区,只要2.4秒!而且不需要人工,整个生产过程“全自动化”。

比起前几年,华为任总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的“20秒”又快了8倍以上。

你敢信?生产效率和智能化这么高的地方,在2018年以前,居然没有相关产业基础。

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园区,不到7年时间,就将智能终端产业从“0”做到了“保持15%以上的高位增长”,构建起了一个“智能手机、通信终端、智能安防、汽车电子”多点发力的千亿产业集群。

“望城速度”的口碑,也随之传开,树立了望城区高效、优质的区域品牌形象。

不断刷新的“望城速度”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一个超15万亿市场规模的大产业。但近些年,受到宏观经济和需求下行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终端市场规模达158981.8亿元,同比下降1.63%。

行业承压,智能手机出货量接连下滑的背景下,望城经开区“零基础”,却敢“押注”智能终端这样的高端制造产业,需要足够的战略眼光与魄力。

望城经开区是长沙“三智一芯”中“智”的重要一环,是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要支点。经开区原有的食品医药与新材料先进制造两个传统优势产业,也亟需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进行转型升级。

“智能终端作为技术落地的关键媒介,不仅连接人与科技,更驱动产业发展。” 望城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剀回忆道。于是,2018年智能终端产业在望城经开区正式起航。

“谋定而后动”,望城经开区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在既有蓝图下,迅速“行动”。

德国工业4.0标准、面向未来20年发展打造的智能化生产基地,伟创力和华为联手86天就实现了一期“签约-动工-投产”,创造了伟创力全球新建生产基地最快的投产纪录。二期桩基工程仅仅52天就完成了6489根的总任务,再次创造“传奇”。

“同样的项目在美国建设周期最少需要两三年,而在中国长沙,竟然只用了86天,了不起的中国速度!” 伟创力全球基建负责人马里奥惊叹道。

自此,“望城速度”不断刷新。

2019年,上半年德赛电池长沙智造产业园开工即投产,当年实现盈利;下半年,长沙比亚迪电子70天完成“签约-动工-投产”,连续5年达百亿产值规模。

2024年长沙比亚迪电子二期项目继续扎根望城经开区,在高自动化、高柔性、全过程溯源的智能化生产加持下,创造了平均2.4秒下线1部手机的纪录,将“望城速度”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里说一下,很多人都以为比亚迪只会造汽车,其实它还是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厂,华为、小米、苹果、三星等众多知名品牌的手机都是比亚迪代工的。

同样的,智能终端也不仅限于手机。只要能够连接网络,具有感知、单独数据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都可以纳入智能终端产业的范畴。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打印设备、智能摄像头……都属于智能终端。

华为、比亚迪等手机产业巨头的入驻只是开始,上面提的这些消费类智能终端,还有路由器、关键元器件等通信设备终端的相关企业,都纷纷“落户”。

望城经开区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一链、辐射一片”的磁吸效应,“望城速度”也从项目建设、产品生产,蔓延到产业聚集上面。

短短7年,望城经开区就从一个智能终端的“产业荒漠”崛起成为“名企云集”“链条完整”的产业高地。链上的企业数量,也从2018年的0变成了如今的154家,其中规上企业59家、上市企业5家、单项冠军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31家。

目前,在望城经开区,不仅有以消费电子、通信设备为核心的“5G智能终端产业园”,聚焦规模化、高端化整机制造的“长沙智能终端产业园”,还有与之配套的“智能终端配件产业园”。三大平台深度融合、高效协同,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圈。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改需求也可以当面聊”,在这个生态圈内,物流成本和沟通成本被大大压缩,使“1小时物料配送”成为现实,集群效应被发挥到了极致。

随着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圈日渐完善,又通过技术外溢、供应链协同、人才支持等,反向赋能区内的食品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传统产业升级,践行了望城经开区“一特两主”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

产业上的“望城速度”,还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贡献。

根据国新办发布的消息,2025年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5.3%,税收同比下滑1.2%。而望城经开区则在规模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51%的基础上,税收同比增长5.1%,完成了全年预期的62.2%。

其中,智能终端产业稳定保持在15%以上的高位增长,集群产值直逼千亿级。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中,望城区跃升至全国50强。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如此之快的“望城速度”?

产业崛起背后的“望城模式”

“望城速度”不是简单地“赶工期”,它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政务服务理念和机制的变革。

传统的招商项目落地流程复杂,立项、环评、征地、签约、审批、建厂、投产,没个两三年下不来。

但在望城经开区,项目不需要“等”,政府把一切都做在了前面:坚持规划与储备先行、报批与征拆同步、增量与存量齐抓,超前储备1000亩工业用地,实现“地等项目”;根据产业定位建设高标准厂房,实现“厂等项目”;打造人才公寓,实现“房等人”;推出一揽子人才政策,成立国有全资人力资源公司,实现“人等项目”;奖补、优惠、金融政策之外,建立产业基金体系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发展周期,实现“钱等项目”。

政府以“超前服务”取代“被动审批”,将企业所需提前“备”好,项目得以“轻装上阵”。类似“比亚迪电子70天落地投产”这样的“望城速度”,便不足为奇了。

而这种“五等模式”,正是望城经开区近些年来持续打造“极省”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

所谓“极省”,就是让企业最大限度地“省时、省心、省钱”。

在企业入驻前,经开区通过超前规划,精准配置好一切资源,优化行政审批效率,让企业省时、省心,快速投产;在企业落地之后,随叫随到、不叫不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为企业提供全周期的支持与保障,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搞发展。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园区给予我们非常大的帮助,为了加快审批,园区采取‘先建后验’的方式;主动解决了项目消防、配电和设计变更等诸多问题,仅根据要求改良图纸设计方案就有1300余次;还协助我们积极对接海关、机场等部门,打通了锂电池手机通过客机腹仓运输的渠道。”伟创力长沙项目工程总监刘勇深有体会,“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快建成投产,离不开当地干部全方位的服务。”

看得见的“望城速度”,背后是看不见的“望城温度”。

“项目指挥部每晚7点雷打不动地召开例会,梳理白天发现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绝不过夜。”一位亲历者回忆道。

政府人员与企业员工并肩作战,“工地上通明的灯火”“一起吃的盒饭”成为“望城温度”的生动注脚。

“望城速度”与“望城温度”,让众多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望城经开区需要承载的就不只是产业的生产,还有更多人才的生活。

正所谓,“宜居才能宜业”。

传统“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往往白天人声鼎沸,夜晚就是一座“空城”,难以吸引和留住新一代人才。

他们选择一份工作,关心的不仅是薪资,更看重子女教育、医疗水平、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而这些也会间接影响企业的去留决策。

如果只有一个办公楼、几台电脑,企业要走都不带犹豫的;几个厂房咬咬牙,也可能会搬走;可是一旦人才都在这里安了家,生产生活、子女上学都离不开这里,企业与人才的稳定性便会大幅增强。

区别于传统的“先生产后生活”,望城经开区一开始就将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同步规划、建设,其核心载体便是“望达智造小镇”——一座宜业、宜居、宜游、宜学、宜购的“五宜”现代化小镇。

这座距离长沙高铁西站仅6公里的小镇,拥有各类人才公寓近千套,内设餐厅、健身房等生活配套,租金却远低于市场水平,置业还能享最高10万元补贴。围绕人才公寓还配套了商业中心(旺乐街)、15年一体化教育资源(区属幼儿园+雅礼实验学校+望城一中)、生态公园(玉湖公园、湖滨公园、望达运动公园、望城人才公园),构建起了“10分钟生活圈”,让产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当这个智造小镇与经开区的“一仓、一岛、三园”深度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产业新城。

在这里,人才无需在市区和园区之间长途奔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企业大幅降低了招聘难度和人才流失率,可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良好的生活环境、开放的交流空间能够促进不同企业、不同领域人才之间非正式的碰撞与交流,这种“偶发性创新”是产城融合带来的额外红利;政府则从一个单纯的“产业管理者”转变为“城市运营商”,打造的不只是一个税收来源的园区,更是一个能自我造血、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片区。

看得见的项目快进、产业崛起,源于看不见的服务用心、资源先行,“望城速度”与“望城温度”的同频共振,不仅留住了企业与人才,更绘就了产城相融、长远发展的“望城模式”。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