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从技术工具演变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基础设施。9月24日,阿里CEO吴泳铭关于“阿里要做AI时代的’水、电、石油’”的一场主题演讲,生生拉动了阿...
2025-10-09 0
AI正在从技术工具演变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基础设施。
9月24日,阿里CEO吴泳铭关于“阿里要做AI时代的’水、电、石油’”的一场主题演讲,生生拉动了阿里市值增长2200亿。
今年以来,AI风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奇点时刻。
对各大城市而言,能否快速推动产业与AI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决定未来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AI不仅重塑产业格局,更在重构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青岛,一场聚焦“蓝色粮仓”的“AI+海洋”产业革命正在拉开大幕。
近日,由国家数据局主办的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山东分赛区决赛结果揭晓,青岛国信集团凭借《数据赋能深远海工船养殖高质量发展》,位列省赛科技创新赛道第一名并荣获一等奖,成为唯一代表山东省参加今年10月全国科技创新赛道总决赛的团队。
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将海洋产业作为第一主业的市属企业,国信集团目前已形成了“养殖和深加工产业链”、“以养殖工船和陆基循环水养殖为主导的垂直产业链”、“海洋大健康产业链”三条海洋产业发展曲线。
这其中,国信集团打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引领中国海水养殖进入以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六次浪潮。
此次获得省赛一等奖的《数据赋能深远海工船养殖高质量发展》,正是国信集团聚焦人工智能对养殖工船的赋能,针对渔业行业普遍存在的数据分散难以整合、数据跨地域流通不足、数据权威性可信度不足等痛点,通过其独创的船端小模型与岸基行业大模型深度融合模式,推进养殖工艺全流程的数智化和人工智能赋能,进而实现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周期的缩减、成活率的提高等关键指标提升,最大限度降低大黄鱼、三文鱼等高端鱼种的养殖成本,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蛋白供给。
更为重要的是,国信集团这套以深远海工船养殖大黄鱼为先导的智慧养殖系统,可以拓展至三文鱼陆基循环水(比如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多鱼种、多场景,同时向上游延伸布局优质鱼种育苗培育、养殖工艺与饲料配方改进,向下游拓展高附加值鱼类深加工,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链各环节,打造中国首个跨鱼种/跨场景的海水养殖智能体。
就像阿里要做AI时代的“水、电、石油”一样,国信集团也希望做中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数字基建”。
对于正在全力推进“AI+海洋”的青岛来说,意味着这座城市最大特色和优势的海洋产业有望走出一家海洋领域的人工智能服务商,成为全市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新王牌。
站在国家层面,国信集团形成的这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深远海智能养殖行业标准与管理规范(养殖技术体系与工船装备技术体系),将带领“蓝色粮仓”建设迈入智能化养殖工船时代,打造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对向海洋要食物、建设“蓝色粮仓”、实现水产良种自主可控、践行大食物观都有着重要意义。
1
围绕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数字基建”,之所以由一家青岛企业担当重任,根源还是青岛特色的海洋科研优势。
早前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基本都是由在青岛集聚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率先实现相关养殖品种的育苗突破、繁养殖突破,进而推广到全国。
比如,在以“虾”的养殖突破为核心的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开展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后由海洋所吴尚勤等在实验室人工控制下培育出了人工虾苗。
以养殖工船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洋养殖浪潮,创新源头同样来自于驻青科研院所和院士专家。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在构想“未来海洋牧场”建设蓝图时,就提出了海上养鱼工厂的初步设想和愿景。
过去十余年时间,由国信集团牵头主导,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黄海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攻关,最终于2022年5月迎来了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标志着可以适应无限航区要求的海上工业化养殖的开启。
据介绍,“国信1号”大型养殖工船载重量10万吨,船长249.9米,排水量相当于两艘航母,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可年产3200吨高品质大黄鱼,相当于千岛湖一整年的产量。
业内的普遍共识是,封闭式养殖工船将引领海水养殖进入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渔业阶段。
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养殖工船高昂的制造成本,导致相关高端鱼种的养殖成本过高,不利于市场推广。
但与此同时,养殖工船类似于工业化的养殖模式,恰恰也为人工智能赋能带动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进而实现降本增效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
以已经运行三年的“国信1号”为例,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相较于传统网箱,养殖密度提高了4到6倍,养殖周期缩短25%、月均增重提升1.8倍、单舱成活率突破90%,在全球首次实现了集“鱼苗上船、生长养殖、品质调控、疫病防控、起捕加工”于一体的全周期产业化流程。
最新交付的“国信1号2-1”在智能化水平方面再次进行了全方位优化,如围绕鱼苗低损入舱、养殖水体高效交换、精准智能投饲、全程机械化起捕与鱼体分级等核心环节已全面实现了养殖作业全流程的机械化与智能化,全船整体机械化率提升至90%以上,自动化水平提升45%,养殖决策智能化替代率达30%,人力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
今年四季度,国信第3艘养殖工船“国信1号2-2”将加入运营序列,届时3艘养殖工船总年产量将达到1万吨左右。同时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国信集团三船联动,将实现集养殖生产、产供销协同、风险管控、成本优化、智能决策与行业响应等6大功能于一体的协同体系,加速领跑全国深远海养殖进程。
2
目前来看,“AI+海洋”已成为国信集团突破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的关键引擎。
国信集团提出的“数据赋能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方案,本质上就是在场景更复杂的深海养殖领域构建了一个高效的“边缘计算+云端智能”协同系统。
这种“边缘小模型处理实时任务+行业大模型提供全局智能”的智能架构,目前在工业、医疗、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但在深远海领域,由于网络通信基础条件差,其应用落地一直都没有实现突破。
国信集团科研团队克服了卫星通信带宽与数据稳定性传输等多项技术限制,首次将这种智能架构深度融合于养殖工船场景,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以“6个船端边缘小模型+1个岸基行业大模型”为核心的智慧养殖新范式。
其中,在船端部署的6个边缘小模型,分别负责“鱼、水、饵”智能识别,和“病害、水质、设备”预警。
这些模型通过结合生长监控、水质监测等多源数据,精准调整控制指令,如根据水质数据调整增氧设备的运行参数、根据鱼类的体重和数量测算生长曲线优化投喂策略等。
而在岸基,行业大模型作为“智慧大脑”,通过汇聚数据,进行全局分析、生产调度、供应链优化和战略规划,为构建“蓝色粮仓”提供决策支持。
比如“国信1号”依托全船布设的2108个测点,通过船端智能化管控中心和基于岸基的船岸一体化智慧云平台,可实现对15个养殖舱内水、氧、光、饲、鱼的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
除了聚焦养殖环节,国信集团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链各环节,抢占产业链价值高地,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在上游,优质鱼种育苗培育与种业安全是国信集团的重点发力领域。
目前,国信集团已掌握了从苗种繁育、鱼种培育、成品养殖及品质调控的全流程养殖经验及技术,初步打造完成从陆地到近海再到深远海的深海野游大黄鱼接力养殖模式。
与此同时,国信集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崂山实验室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拥有农业农村部深远海养殖工船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深远海养殖工船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市深远海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研发创新平台,持续在深远海绿色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等领域创新发展。
在下游,高附加值鱼类深加工和物流运输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比如“国信1号”出品的裕鲜舫深海野游大黄鱼,已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特质农品”名录。产品销售范围已覆盖全国23个省、市、地区,并远销新加坡、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市场。
目前,国信集团正推动饲料加工、冷链物流、水产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旨在构建起“种业-养殖-加工-物流-品牌-市场”的全产业链闭环。
3
随着“国信1号”系列深远海养殖工船实现规模化突破,国信集团也开始在更广阔的产业版图上谋篇布局:
打造跨鱼种、跨场景的智慧养殖大小模型融合应用生态。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找到自己在深远海养殖领域的差异化优势,尤其是结合青岛的科研优势,以及海洋渔业、海工装备、人工智能、物流运输等产业优势,无疑是国信集团努力的方向。
比如,高精度的海洋环境预报是“国信1号”系列工船安全运营与高效生产的重要支撑。今年5月,青岛海洋科研机构构建的全球首个水平分辨率达1公里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恰好可以满足“国信1号”系列的核心需求。
与此同时,国信集团正通过青岛海洋装备创新发展联盟等平台,主动发布配套装备需求,牵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可以说,国信集团正在重新定义海洋渔业的生产方式,构建起全新的现代海洋经济模式。
对于青岛而言,作为中国海水养殖“五次浪潮”的发起者,青岛有望以“国信1号”系列为支撑,再次站在第六次浪潮的前沿,巩固在中国海洋科技与渔业领域的引领地位。
一方面,国信集团正从单一的大黄鱼拓展至大西洋鲑、海水虹鳟、黄条鰤、石斑鱼等多类高价值品种,有效拓展了深远海养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以“国信1号2-1”为例,“国信1号2-1”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黄条鰤等名优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200吨。
根据规划,国信集团将以深远海工船养殖“大黄鱼”为先行先试,后续拓展到“三文鱼”陆基循环水,未来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工厂化养殖输出服务,最终打造跨鱼种、跨场景的智慧养殖大小模型融合应用生态。
另一方面,随着“国信1号”系列工船的持续运营和相关数据的不断积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深远海智能养殖行业标准与管理规范正在形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深远海养殖业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2022年12月,“国信1号”获得被誉为“水产养殖行业黄金标准”的ASC认证,成为全球首艘取得该认证的深远海养殖工船。
不仅如此,国信集团打造的深远海养殖工船模式将工业化养殖与生态修复、资源养护有机结合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养殖-生态”双赢的海洋牧场体系,为中国乃至全球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关文章
AI正在从技术工具演变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基础设施。9月24日,阿里CEO吴泳铭关于“阿里要做AI时代的’水、电、石油’”的一场主题演讲,生生拉动了阿...
2025-10-09 0
10月9日,星际荣耀运载火箭总装总测复用工厂(一期)竣工仪式在海南文昌举行。据了解,工厂总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用于运载火箭整体装配、测试及重复使...
2025-10-09 1
文|美股研究社当市场还在纠结于云基础设施的季度增长率时,亚马逊 (NASDAQ: AMZN 已经悄然为旗下的亚马逊云科技业务找到了一个新的、极具想象...
2025-10-09 0
记者获悉,2026第十六届国际生物发酵产品与技术装备展览会将于2026年3月9日—11日在济南举办。据了解,2026第16届国际生物发酵系列展(济南 ...
2025-10-09 1
央视新闻 交通运输部民航局7月6日宣布,为进一步优化空域环境、提升运行效率,即日起启用M503航线W121衔接线。至此,时隔十年,贯穿台湾海峡的M50...
2025-10-09 9
证券之星消息,天奥电子(002935 10月09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提问:我国的商业可回收火箭研发测试进度缓慢,例如天龙3...
2025-10-09 0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Timeow以前海康和大华流出的4T紫盘是真的划算啊,当时不少人以270到320的价格买到...
2025-10-09 1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证件照的需求无处不在,无论是办理各类证件、求职应聘,还是社交平台资料上传,都离不开一张合格的证件照。然而,去照相馆拍摄证件照不仅耗时...
2025-10-09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