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荷兰政府:美国点头,和中方谈妥,安世中国工厂将恢复供货

排行榜 2025年11月10日 18:41 0 aa

近两个月来,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一场“跨国拉扯战”,牵动了全球供应链的神经。起初是荷兰方面突然“卡脖子式”出手,强行接管公司控制权,逼迫安世中国工厂停供;随后是中方一连串反击动作,既暂停芯片出口审核,也迅速调动国内供应体系,把安世的客户稳稳握在手里。

这一来一回,让欧洲乃至全球制造业都感受到了寒意。原本被视作欧洲“技术自信”的荷兰,此刻却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从容。

荷兰政府:美国点头,和中方谈妥,安世中国工厂将恢复供货

而就在事件发酵近 40 天后的 11 月 6 日,事情突然出现转折。

荷兰政府的语气,软了。


一、事态发展到第 40 天,荷兰突然“认清现实”

事情最初只是荷兰方面单独的“强硬操作”,他们以合规为名,实则强行干预安世中国工厂的运营。可他们没有料到,中方的反击会来得如此迅速、彻底——不仅暂停芯片出口,还迅速通过国内供应链能力,把安世最核心的客户全部接住。

东莞工厂停供,本以为会“卡住中国”,谁知最终被卡住的,却是欧洲自己。

尤其是今年欧洲汽车业虽然在转型,但对车规级芯片的依赖依然极高。根据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披露的数据,欧洲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中,超过四成都来自亚洲供应链,其中中国部分占比近 30% 以上。

安世一旦停供,不是中国先掉链子,而是欧洲上下游厂商最先“冒烟”。

荷兰政府:美国点头,和中方谈妥,安世中国工厂将恢复供货

欧盟早期选择“揣着明白装糊涂”,默许荷兰继续折腾。但随着汽车厂商叫苦连天,制造业订单开始波动,欧盟终于坐不住了。

欧盟委员会的技术专员特地会见安世高层,得出的结论只有一句:

——离开中国,这条供应链根本跑不动。

紧接着,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负责人也公开施压:这件事不解决,会连带影响中欧关系,更会冲击全球供应链稳定。

换句话说,欧盟正式“下场劝架”。


二、美国点头、欧盟施压,荷兰政府扛不住了

就在欧盟介入后不久,美国方面传来一个关键信号:美方与中方刚刚就一项贸易和经济协议达成一致。

这件事的关键不在协议本身,而在于美国这一次的态度——

它没有继续鼓励荷兰“硬刚”,而是默认其与中方沟通。

这个信号一落地,荷兰政府立刻态度大变。

11 月 6 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公开表态,语气与此前完全不同。他声称,中美已经就部分贸易议题达成一致,荷兰已从美国和中国同时接到通知,与中方的谈判“取得良好进展”,他相信未来几天内,安世的芯片会重新送达全球客户。

荷兰政府:美国点头,和中方谈妥,安世中国工厂将恢复供货

这等于承认——
荷兰准备松口了。

如果说之前荷兰像是要“强硬到底”,那这次明显是在给自己找台阶,有意为恢复供货铺路。

但就在外界以为事情会迅速落地时,安世荷兰突然跳出来,又给事态加了一把火。


三、安世荷兰继续强硬?中方早已未雨绸缪

在荷兰政府放软当天,安世荷兰发布了一份让人皱眉的声明:

他们声称未来一年不受美国出口规则影响,并暗示中国审批出口“按个案处理”,还说中国工厂 10 月 13 日后生产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这一句明显带着火药味。

但懂行的人都明白,这种说辞更多是“舆论施压”,目的不是提醒客户,而是试图争夺控制权。

更让人注意的是,他们随后表示正在加大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工厂的投入,以“确保未来供应能力”。

这话背后的含义很清楚:
他们想绕开中国工厂,把封测环节转移出去。

荷兰政府:美国点头,和中方谈妥,安世中国工厂将恢复供货

这和荷兰政府的“和解姿态”相比,明显还在对抗。

然而,中方显然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

安世中国在事件初期就建立独立账户,使所有资金流透明化、独立化,为未来可能的法律程序做准备。同时,中国供应链体系正在推动拿下欧洲车规级认证,一旦完成,就能彻底摆脱对荷兰总部的依赖。

这意味着——
安世荷兰想搬走封测产线,但极难替代中国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规模;
而安世中国则在加速争取市场、技术和产业链的独立权。

双方的较量,从车间,延伸到了法庭,也延伸到未来几十年的产业格局。


四、美国退一步,欧盟急一步,中国走稳一步

从这场风波的发展来看,三方的姿态变化耐人寻味:

美国退了一步
——不再推动荷兰继续强硬,因为当前美方需要在贸易与产业链上,与中国维持最低限度的合作窗口。

欧盟急了一步
——汽车业和制造业压力太大,他们清楚中国供应链的重要性不是口号,而是每月的真实成本。

荷兰软了一步
——意识到“强吃”安世的后果,可能倒逼自己承担产业链混乱的责任。

中国稳了一步
——一边坚决反制,一边稳住供应链,最终让主动权从荷兰手里回到自己手里。

荷兰政府:美国点头,和中方谈妥,安世中国工厂将恢复供货

这轮交锋告诉全球一个现实:
在芯片制造的中段和后段环节,中国不是备胎,而是主力供应者。

谁想绕开中国,都要付出难以承受的成本。


五、未来一年,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虽然荷兰政府态度软化,但安世中国与安世荷兰的真正博弈,并不会因为一次表态就划上句号。可以预见,未来一年至少会有三场关键战:

第一场:法律战
——控制权归属、公司的治理结构、管理层权力,仍是双方的核心争夺点。

第二场:供应链战
——荷兰想把封测线外移,中国则继续夯实本土化优势。

第三场:市场战
——车规级认证、全球客户选择,都将影响双方未来的生死。

但只要全球制造业依然需要稳定的供应链,只要中国的产能、成本、规模依然全球领先,主动权就不会轻易旁落。

荷兰政府:美国点头,和中方谈妥,安世中国工厂将恢复供货

而安世荷兰也不得不承认——
没有中国工厂,他们根本养不活这条供应链。


结语

荷兰这一次的松口,不是突然“开窍”,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全球芯片行业不是嘴上说说“供应自由”,而是看谁能把货稳定、可靠地送到客户手里。过去几年,世界看清了中国制造的韧性,而这一次安世事件,更让欧美认识到:

离开中国,他们的供应链会立刻掉速。

未来一年,安世中国与安世荷兰必然还有交锋,但趋势已经很明朗——
掌握真正制造能力的一方,终将掌握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而荷兰如今的态度,就是最现实的一次证明。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