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中国自动驾驶"抢滩"欧洲:60%渗透率的技术降维,本土企业慌了?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09日 00:06 0 admin



中国自动驾驶"抢滩"欧洲:60%渗透率的技术降维,本土企业慌了?

当Momenta的L4级自动驾驶测试车在德国斯图加特的街道上平稳驶过,当QCraft宣布将欧洲总部落户慕尼黑,当Deeproute.ai在阿姆斯特丹筹建数据中心——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正以"集团军"姿态横扫欧洲市场。这场因美国市场封锁而加速的战略转移,不仅带着国内60%渗透率的技术底气,更用"低成本+高适配"的组合拳,让欧洲本土企业陷入"防御还是拥抱"的两难抉择。

从中国战场到欧洲滩头:全球化的"被迫加速"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欧洲攻势,本质是一场"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战略突围。在美国以"数据安全"为由筑起高墙后,欧洲相对开放的监管环境,成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最优解"。

国内市场的"内卷"更推着企业向外寻找新空间。如今中国新售汽车中,超过60%搭载L2级自动驾驶技术,就连10万元级别的入门车型都将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作为标配——这是欧洲市场难以想象的渗透率。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L2级自动驾驶汽车销量将突破1500万辆,而欧洲同期预计不足800万辆。更激烈的是价格战:国内车企为抢占市场,甚至将价值万元的L2+系统"免费赠送",倒逼技术供应商压缩利润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市场的高利润和增长潜力显得格外诱人。北京理工大学智能车研究所2024年报告指出,欧洲自动驾驶系统单车均价约3000欧元,是中国市场的2.5倍;且欧洲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速度滞后,目前仅在德国、英国等少数国家开放测试,存在巨大的技术补位空间。正如QCraft首席技术官董力所言:"欧洲不是备选,而是决定全球格局的关键战场。"

国家战略的推动更让这场扩张底气十足。中国已出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明确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路线图,2025年将实现高速公路场景全覆盖。这种"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让中国企业积累了海量真实路况数据——Momenta仅在苏州一个城市就积累了超10亿公里的路测数据,而欧洲企业平均路测里程不足其1/3。

中国军团的"欧洲三板斧":技术、合作与本地化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进军欧洲,并非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一套融合"产品适配、生态绑定、本地扎根"的组合策略,每一步都精准踩中欧洲市场的需求痛点。

技术适配先行,解决"水土不服"难题。欧洲街道狭窄、老城区多、行人密集,与中国宽阔的城市道路差异显著。Momenta为此专门开发"欧洲路况算法模型",通过采集德国、法国等国的道路数据,优化车辆对自行车道、有轨电车的识别能力,其测试车在慕尼黑老城区的通行效率提升40%,误识别率下降至0.01%。QCraft则针对欧洲公交系统特点,将中国26个城市的公交自动驾驶运营经验转化为"定制方案",目前已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公交公司达成合作,计划2026年投入运营。

深度绑定本土车企,构建"利益共同体"。Momenta与奔驰的合作堪称典范:不仅为奔驰中国市场的电动CLA轿车供应驾驶辅助系统,更将这套技术同步输出至奔驰欧洲研发中心,助力其在德国开展L4级测试。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打破了传统供应商关系,形成技术协同效应。Deeproute.ai则与雷诺集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适用于欧洲市场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计划2027年搭载于雷诺全新电动车型上。

本地化扎根,消除信任壁垒。中国企业深知,数据安全是欧洲市场的"红线"。Deeproute.ai在阿姆斯特丹建设的数据中心,严格遵循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所有路测数据均存储于欧洲本地,且采用"数据匿名化处理技术",确保不泄露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QCraft则直接将欧洲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招聘超过50名欧洲本土工程师,占其欧洲团队人数的70%,实现技术研发、市场运营的全本地化。

这些策略已初见成效。2024年上半年,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在欧洲市场的订单金额突破12亿欧元,其中Momenta、QCraft、Deeproute.ai三家企业占据80%份额。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报告显示,欧洲本土车企对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采用率已从2022年的5%升至2024年的18%。

欧洲本土的"分裂反应":警惕与拥抱的博弈

面对中国企业的强势入局,欧洲自动驾驶行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度:一边是部分企业呼吁监管干预,另一边则有企业主张拥抱竞争,而欧盟的态度则在"保护"与"开放"之间寻找平衡。

警惕派以英国初创公司Fusion Processing为代表,其首席执行官Jim Hutchinson直言:"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是'降维打击',若不加以监管,欧洲本土企业将失去发展空间。"他呼吁欧盟设立"技术准入壁垒",要求中国企业公开算法源代码,以保障"国家安全"。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ADAS系统的成本仅为欧洲同类产品的60%,且迭代速度更快——国内企业平均每3个月更新一次算法,而欧洲企业周期长达6个月。

拥抱派则认为竞争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欧洲自动驾驶技术公司Wayve的首席执行官Alex Kendall表示:"欧洲在自动驾驶领域已落后中国2-3年,中国企业的进入能倒逼我们加速创新。"Wayve甚至主动与中国企业合作,借鉴其在深度学习算法上的经验,将自身的视觉识别准确率提升15%。德国大众集团更直接表态,计划2025年引入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用于旗下入门级电动车型,以降低研发成本。

欧盟的态度则更趋理性。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一方面呼吁"加速欧洲自动驾驶发展",推动成员国统一监管标准——目前欧洲仅德国、英国、瑞典等7国允许L3级测试,其余国家仍处于政策空白;另一方面,欧盟也在起草《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法案》,计划对非欧盟企业的数据存储、算法透明度提出更严格要求,但明确表示"不会设置歧视性壁垒"。

这种博弈背后,是欧洲对"技术主权"的纠结。一方面,欧洲不想错过自动驾驶这一未来产业的风口;另一方面,又担心本土企业被中国同行挤压生存空间。正如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的高管所言:"我们面临的不是选择'保护'或'开放',而是如何在竞争中守住核心技术优势。"

成本优势的背后:中国自动驾驶的"底层逻辑"

中国企业能在欧洲市场掀起波澜,核心在于其独特的"低成本、高迭代"发展模式,这与欧洲企业"重研发、慢推进"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规模化应用摊薄成本。国内60%的渗透率意味着中国企业能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硬件成本。例如,Momenta的激光雷达采购成本仅为欧洲企业的1/3,因为其年采购量超过10万台,而欧洲企业平均采购量不足2万台。同时,海量用户数据让算法迭代成本大幅下降——每优化一次算法,中国企业的单位成本约50万美元,而欧洲企业需150万美元。

"软件定义汽车"的超前布局。中国车企早已形成"硬件预埋、软件付费"的商业模式,这让自动驾驶技术能快速落地。例如,小鹏汽车在车型上预埋激光雷达和算力平台,通过OTA升级逐步开放高级功能,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用户购车门槛,更让技术供应商能持续获取数据反馈。而欧洲车企仍以"一次性硬件销售"为主,软件迭代速度远跟不上中国同行。

产业链协同优势。中国已形成从芯片、传感器到算法、整车的完整自动驾驶产业链。例如,华为提供算力平台,禾赛科技供应激光雷达,Momenta负责算法开发,比亚迪进行整车集成——这种"分工协作"模式让技术落地效率提升30%。而欧洲产业链相对分散,芯片依赖英伟达、传感器依赖博世,各环节协同成本较高。

但中国企业也面临挑战。欧洲用户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低于中国——欧盟调研显示,仅35%的欧洲用户愿意使用L4级自动驾驶,而中国这一比例达62%。此外,欧洲复杂的法律体系和不同国家的监管差异,也增加了中国企业的运营成本。例如,在德国获得路测牌照需6个月,而在法国则需12个月,这与国内"一张牌照通全国"的便利形成对比。

结语:自动驾驶的"全球棋局"才刚刚开始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进军欧洲,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全球自动驾驶产业加速融合的缩影。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成本优势,更推动欧洲市场打破监管碎片化、加速技术迭代;而欧洲市场的严格标准和用户需求,也将倒逼中国企业提升技术安全性和本地化能力。

这场竞争的最终赢家,不会是"闭门造车"的保护主义者,而是能在开放中实现技术突破、在协同中构建生态优势的企业。正如德国博世集团首席技术官沃尔克·布罗曼所说:"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某个国家的围墙里,而在全球技术的融合创新中。"

当中国的算法遇上欧洲的制造,当东方的市场经验碰撞西方的监管智慧,全球自动驾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场"抢滩欧洲"的战役,只是中国自动驾驶全球化的第一步,未来的"全球棋局",还有更多精彩值得期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