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锐评|尾款金额悄悄上涨?双十一不抖机灵才能玩出新高度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6日 03:56 0 admin

双十一即将到来,各种老的新的营销套路也来了,不少人刚下手就被“剁”了一刀。据北京日报报道,不少消费者在电商平台遭遇价格变脸术。有的被红包、消费券、店铺优惠等花式优惠机制绕晕,搞不清预售商品的真实价格;有的支付定金后,尾款竟悄悄涨价;还有的买完预售商品,才发现还不如直接买现货便宜。

“定金+尾款”向来是双十一预售的核心机制,往往被消费者认为是力度较大的优惠模式,怎么也藏起猫腻?商家似有其“苦衷”:一年到头促销活动数不胜数,次次都得拿低价吸引人,等到双十一这个老牌选手出场,总得有足够的噱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可成本是固定的,总不能突破底线,越卖越赔,于是一些商家在预售界面挂出叠加多种折扣的低价,实际上很难达成。还有的商家看到竞争对手价格更低或库存压力较大,预售结束反倒接着降价。种种操作让预售商品价格花样变脸、优惠缩水。

在商言商,商家当然要靠营销吸引消费者,但做营销不等于玩心眼。消费者愿意付定金,无非是因为信任商家的宣传,相信参加预售模式能提前锁定商品并且获得最大优惠。商家这边拍胸脯打包票,信誓旦旦给出低价承诺,转头优惠说没就没,价格说变就变,毫无诚信可言。奔着低价而来的消费者不仅没获得理想优惠,还被商家耍得团团转,只会对商家和平台感到失望。

从“先涨后促”“明降暗涨”到烧脑的优惠计算方式,双十一的种种套路早已让消费者不胜其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消费者有公平交易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不得实施以低价诱骗消费者,以高价进行结算等,部分商家的行为已然涉嫌触碰法律红线。平台为何允许此类行为发生,有没有尽到监管之责?若任由促销模式沦为忽悠消费者入局的幌子,优惠福利变成商家套路消费者的工具,双十一就算赢得一时的利益也会败掉长远的发展,花活再多也玩不出新高度。

双十一已经进入第十七个年头,十七年“购物狂欢”让这一消费活动日益成熟。每次双十一,不仅给商家以集中促销的机会,电商业态也能在促销模式、商品物流、售后服务等多方面不断升级。在促消费的当下,双十一大有可为,也该大有作为。但前提是,不管平台还是商家,都得读懂消费者的期待:别在营销上设圈下套、在宣传上弄虚作假、在营销上苦心算计,要在诚信上稳扎稳打、在品质上实事求是、在服务上足够用心。

不抖机灵才是真机灵,不玩心眼才是真有心。重回简单透明、加固消费信任,双十一大战才会是“持久战”。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