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4日 15:04 0 admin

“十四五”这五年,中国正以破局之势,向深海、深地、深空,全力挺进。一起走进深地现场,感受大国重器的“地心之力”。

不久前,在塔里木盆地,我国深地钻探团队再次实现了钻井速度新突破。他们花费了不到39天的时间就钻到了井深7143米,并顺利完钻,刷新塔里木油田5项钻井纪录。这是首次将我国陆上7000米以下定向井钻井周期控制在40天以内。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工程师 周宝: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钻头,其核心材料是在1500摄氏度高温以及8万个大气压的极端条件下制造而成,相当于8头重达10吨的大象同时站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力。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这次钻井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能钻到12000米地下的智能钻井机器。有了这台机器,钻深井时,它能自动把钻杆送到位,再加上机械手一起配合,能让钻杆稳稳当当地往下放。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钻探这种超深的井,条件又多又复杂。地下高温、高压、载荷大,一直是摆在眼前的几道难关。这几年,正是凭借着新突破新技术,我国钻井事业屡屡创下新纪录。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深井在沙漠腹地钻成,我们靠着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可以越来越精准地向地下深处钻进,不断刷新着深地探测领域的“中国速度”。

万米井长王春生 深地征程的“前线指挥官”

随着国家深地技术装备、认知的不断提高,我们也将揭示更多地球深处的奥秘。在这样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有一些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戈壁荒漠的钻井平台上,有一位坚守了30多年的“老兵”——王春生,他是深地塔科1井的“掌舵人”。

这口瞄准地下万米的科探井,从地表启动钻探时一路“高歌猛进”,279天就突破了万米大关。可谁能想到,从万米向最后近1公里冲刺时,却像闯“鬼门关”一样,足足耗了300多天。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企业首席专家 深地塔科1井井长 王春生:快接近一万米的时候,地下温度达到200多摄氏度,地质岩性的变化我们也是未知的,会引起哪些危害对我们来说也是未知的。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危险果然在关键时刻降临。当钻井距离地下万米仅剩23米时,突然出现了卡钻,一旦处理不好,8000多米的钻杆就可能永远“埋”在地下,前期所有努力都将功亏一篑。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企业首席专家 深地塔科1井井长 王春生:卡点位于9800米以下,当时我们在钻具组合里面下入了随钻震击器,但是连续震击了21次也没能解卡。最后,我们重新调整了参数,又继续震击了39次,最后非常艰难地解卡了。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深地塔科1井终于在今年2月迎来了历史性时刻——成功钻至地下10910米。更让人振奋的是,这口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还首次在万米地下找到了油气的踪迹。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企业首席专家 深地塔科1井井长 王春生:非常自豪,这是我国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我们有能力在万米深层寻找油气。

技术攻坚:迈向“万米常态化”

正是对地层结构不断加深认知,钻井装备也不断更新升级,如今,在全国打超深井早已不是特例,而成为一种常态。这五年,我国的深地资源开发按下了加速键。

在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我国第二口万米深井——川科1井的钻井平台上,钻杆正加速向地下万米挺进。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在辽河油田,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集智能钻机、智能井场、智能决策平台于一体的“长龙号”智能钻井系统,正展现着“深地钻探自动化”的新图景。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在山西,我国最大的煤岩气田——大吉气田年产能突破25亿立方米,成为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的重要接替资源。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在海南,我国首口超5000米深层地热科学探井——福深热1井,成功钻获超过180℃的干热岩,这一深度刷新国内陆上最深地热井纪录。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从川科1井的“智能决策”到辽河自动钻机的“无人操作”,我国深地技术攻坚正围绕“万米常态化”破解多项难题。

当钻探从“偶尔突破”变为“日常作业”,深地不仅能为我们提供能源,更能通过对地球深部的研究,预判地震、应对气候变化。

从“偶尔突破”到“日常作业” 深地探测开发创下“中国新深度”

从地下7000米突破至8000米,用了29年;从8000米迈进9000米,用了15年;从9000米冲刺至万米大关,仅用3年。

每一次深度突破,不仅见证了技术的加速迭代,更彰显着中国科研人向地心探索的决心。(来源:央视新闻)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