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9日 11:54 0 aa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5年10月6日下午,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诺贝尔大会直接官宣了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

来自美国的Mary E. Brunkow、Fred Ramsdell,还有日本的Shimon Sakaguchi,这三位科学家因为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开创性发现,一起拿下了这个奖项。

说实话,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我还特意去查了查他们的背景,毕竟能拿诺奖的,肯定都不简单。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Brunkow今年64岁,现在在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当高级项目经理;Ramsdell比他大一岁,是旧金山索诺玛生物治疗公司的科学顾问;最年长的Sakaguchi已经74岁了,在大阪大学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做特聘教授。

他们三个不仅能共享荣誉,还能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这笔钱虽然算不上天文数字,但对于科学家来说,更多是对研究的认可。

可能有人会问,外周免疫耐受这东西到底是啥?其实简单说,就是咱们的免疫系统得知道啥是“自己人”,啥是“敌人”,不能瞎攻击。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以前学界都觉得,免疫耐受主要靠胸腺里的中枢耐受机制,就是把那些可能有害的免疫细胞在胸腺里直接消灭掉。

但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打破了这个认知,他们找到了免疫系统里的“安全卫士”——调节性T细胞,正是这些细胞在防止免疫细胞攻击我们自己的身体。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Olle Kämpe都说,这个发现对理解免疫系统功能,还有为啥咱们不会都得严重的自身免疫病,太关键了。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我倒觉得,这就像给免疫系统装了个“刹车”,要是没这个刹车,身体里的免疫细胞说不定就乱撞了。

从“逆流而上”到“拼图合拢”:三位科学家的研究之路

要说起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历程,那可真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Sakaguchi。

本来想以为他的研究一开始就会被重视,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早在1982年,他就在京都大学开始相关研究了。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当时他的团队观察到,要是把新生小鼠的胸腺去掉,小鼠体内的循环免疫细胞会减少,最后还会引发失控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和组织损伤。

这时候他就猜,免疫系统里肯定还有别的调节机制。

就这么研究了十多年,到1995年,Sakaguchi终于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

他在论文里描述了一种表达CD25的CD4阳性T细胞,说这种细胞能主动维持免疫自我耐受,抑制那些会攻击自身的淋巴细胞。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可在当时,好多研究者都不相信,觉得这种细胞根本不存在。

现在回头看,Sakaguchi能在质疑声里坚持下来,确实挺不容易的。

换做是我,要是自己的研究总被人否定,说不定早就打退堂鼓了。

不过光有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还不够,这些细胞到底是怎么发育、怎么发挥作用的,还是个谜。

直到2001年,Brunkow和Ramsdell的研究给出了关键线索。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他们研究一种叫scurfy的小鼠,这种小鼠特别容易得自身免疫病。

他们发现,这些小鼠体内有个叫Foxp3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证明了人类身上的同源基因FOXP3要是突变,会导致一种叫IPEX的综合征。

IPEX综合征这病听着陌生,但特别凶险,几乎只影响男性。

患者出生后没多久就会出现难治性腹泻、1型糖尿病、湿疹这些症状,要是不治疗,大多数孩子活不过2到3岁。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而scurfy小鼠的症状和这个病特别像,出生3到4周就会死亡。

老实讲,能从老鼠的疾病研究联系到人类疾病,这两位科学家的联想能力和观察力,确实值得佩服。

到了2003年,这个研究的“拼图”终于完整了。

Sakaguchi把之前的发现都串联起来,证明Foxp3基因其实控制着他1995年发现的那种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

当时还有另外两个团队,一个是Alexander Rudensky的实验室,另一个就是Ramsdell的小组,他们几乎同时发表了相关论文,都证明Foxp3这个转录因子对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要是小鼠体内没有功能性的Foxp3,就会得致命的自身免疫病。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如此看来,科学研究有时候还真需要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巧合,要是只有一个团队在做,说不定还得花更久才能得出结论。

# 研究成果落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突破与挑战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这些研究成果到底能帮到多少人。

在癌症治疗领域,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还挺复杂的。

一方面,它们会在肿瘤组织里大量积累,让肿瘤能“逃”过免疫系统的攻击;但另一方面,要是能精准清除这些细胞,就能激活专门攻击肿瘤的效应T细胞,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科学家们现在想的办法,是专门针对肿瘤里的效应调节性T细胞,因为这种细胞在肿瘤组织里最多,而且它们表面有个叫CCR4的分子,能用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把它们清除掉。

要是直接把所有FOXP3阳性的T细胞都清除,很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我觉得这种精准靶向的思路特别重要,毕竟治疗癌症不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还有现在很火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比如针对CTLA-4和PD-1的药物,在黑色素瘤、肺癌、胃癌这些癌症的治疗里效果都不错。

其实这些药物能起作用,部分原因就是它们能从肿瘤组织里清除或者抑制调节性T细胞。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以前总听说免疫治疗厉害,现在才知道,背后还和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有关联。

在自身免疫病治疗方面,研究者们的思路正好反过来,是想办法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2012年的时候,波兰有个研究团队给患有1型糖尿病的儿童输注调节性T细胞,结果发现这些孩子的胰腺功能有了改善,有些人甚至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这可是个大突破,要知道1型糖尿病患者平时得靠胰岛素维持生命,要是能通过这种方法减轻症状,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为攻克自身免疫病开启新篇章

另外,还有一种叫雷帕霉素的药物,被发现能恢复IPEX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这也给这种致命疾病的治疗多了一个选择。

未来,随着对调节性T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突破。

我挺期待那一天的,到时候不管是癌症还是自身免疫病,都能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们不用再因为这些疾病受苦。

毕竟,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守护大家的健康嘛。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