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金秋泉城 一场“智造交响”等你来

AI科技 2025年09月27日 08:23 1 admin

9月的济南,桂花香里藏着别样的热闹。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即将在山东建筑大学启幕。在济南,这场关于“智能”与“制造”的交响中,人才是最动人的旋律。政策为谱,产业为弦,赛事为韵,这座城市正以诗意的笔触,为机器人领域的追光者,勾勒出一片可栖可逐的星辰大海。

金秋泉城 一场“智造交响”等你来

01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赛事,而是济南写给机器人人才的“邀请函”,每一个赛道、每一个环节,都藏着“以赛引才、以赛促产”的巧思,像一场“智造交响”,等着追光者来奏响属于自己的乐章。

“足式机器人”赛道是最鲜活的诗行。当参赛团队的机器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过测试场,那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对未来场景的探索。或许不久后,这些机器人就会走进工厂、医院,成为改变生活的力量。而“揭榜挂帅”专项赛,更像一次“需求与智慧的对话”:中建八局提出的“建筑天花板剔凿打磨”难题,被写进赛事题目,等待全球青年创客用创新破解。这种“企业出题、赛事解题、产业用题”的模式,让赛场与生产线无缝衔接,让创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

赛事的周边,是更热闹的“人才集市”。《机器人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在开幕式上发布,像一张“寻宝图”,让企业找到需要的人才,让人才看到未来的方向;“现场双选+云端直播”的招聘会,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坐在屏幕前的毕业生,也能感受到济南的诚意;而机器人产业恳谈会上,院士的智慧、企业的需求、高校的成果碰撞出火花,像一场交响乐的即兴演奏,每一个音符都可能成为产业突破的契机。

山东建筑大学的身影,让这场赛事有了“落地的根”。近百项发明专利是学校的底气,800余万元打造的实训基地是坚实的舞台,即将开设的机器人工程微专业,则为未来人才埋下了种子。在这里,参赛团队的创意能快速对接实验室资源,获奖项目能直接落地孵化。赛场不再是终点,而是人才与济南结缘的起点。

金秋泉城 一场“智造交响”等你来

02

“若以学历为界,多少藏在机械臂后的智慧会被挡在门外?若以职称为限,多少闪耀在代码里的才华会被埋没?”济南的机器人人才政策,恰似一把挣脱了刻板框架的“量才尺”,沾着月光的柔软,也带着产业的锋芒,轻轻捅破了“唯文凭论”的窗纸。

这份政策里藏着对人才的深刻读懂。20项认定目录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为不同赛道的追光者量身定制的“星光指南”:A类人才是IEEE奖章上的璀璨星河,吴文俊人工智能奖得主用算法点亮产业黎明;B类领军者是国家实验室里的灯塔,在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海洋中锚定方向;而E类的青年创客,或许正带着“创客中国”的奖杯,在济南的孵化器里点燃第一簇创新火苗。

“以赛代评”是政策最灵动的诗行。不再执着于厚厚的履历表,而是看机器人在工业流水线上的精准度,看足式机器人在测试场的步态,看技术团队为“建筑天花板打磨机器人”破解的难题。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任何职称证书都更有分量。当企业技术负责人凭“省级单项冠军”的实战经验入选D类人才,当研究生团队因大赛冠亚军的项目落地获评E类,政策便成了“让实干者发光”的魔法,让每个在机器人领域深耕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更动人的是政策里的温度。人才公寓的灯光为晚归的研发者亮着,子女入学的绿色通道省去奔波,“一事一议”的特殊政策为顶尖专家卸下束缚。这些细节,像春雨浸润土壤,让人才在济南的每一步成长,都走得安稳而坚定。

金秋泉城 一场“智造交响”等你来

03

人才愿来,是因济南有让才华生根的土壤;政策敢定,是因产业已长成支撑梦想的藤蔓。当113家机器人企业在济南扎根,当142亿元核心产业规模撑起全省近半的天空,这条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便成了人才最坚实的舞台。

这些企业不是孤立的光点,而是连缀成“上游突破技术、中游制造本体、下游拓展应用”的钢铁藤蔓,每一节都藏着机会,每一片叶都孕育希望。

济南的产业智慧,在于让“藤蔓”互相缠绕、彼此滋养。伺服电机企业的技术突破,能快速对接本体制造商的需求;系统集成商的应用场景,又为核心零部件提供了测试的土壤。就像浪潮智能终端的服务机器人,既用了本地企业的控制器,又为教育、医疗领域打开了新市场。这种“上下游共生”的生态,让人才不用再为“找配套”发愁,只需专注于自己的技术领域,便能在产业链的某个节点,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这里不是单个企业的独奏,而是整个产业的合唱。”一位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的话,道破了济南的吸引力。当产业形成气候,当协作成为常态,人才自然会循着机遇而来,在这片土壤上,把技术梦想长成参天大树。

金秋泉城 一场“智造交响”等你来

04

若说政策是“引才的风”,产业是“用才的田”,赛事是“遇才的桥”,那么济南构建的生态闭环,便是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港湾。这里有“12446”体系的保驾护航,有产学研融合的温暖纽带,更有把服务做到心坎里的诚意,让每个在机器人领域追梦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

产业生态的完整,是港湾最坚固的堤岸。济南专门为机器人产业设了“办公室”,像一位贴心的管家,协调资源、对接需求;产业赋能联盟把企业、高校、资本聚在一起,让协作更顺畅;而覆盖10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三张清单”,则让机器人有了“用武之地”。从制造业的流水线到教育行业的课堂,从建筑工地上的作业到家庭里的服务,每一个场景都是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产学研融合,是港湾里最温柔的水。山东建筑大学与企业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把“机械设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的学科链,与产业链紧紧绑在一起:高校的实验室向企业开放,企业的工程师走进课堂,“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毕业就能对接岗位需求,横向课题经费直接用于成果转化。这种“校地共生”的模式,让人才不用在“学术”与“产业”之间做选择,既能在实验室里钻研技术,又能在生产线上验证成果。

当机械臂的轨迹与人才的足迹在济南重叠,当机器人的代码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这座城市正用钢铁的硬度与诗意的柔软,书写着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政策为笔,写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包容;产业为纸,铺展“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机遇;赛事为墨,晕染“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希望。(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郝磊)

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