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潮评丨科技事业成效卓著,培养诺奖级科学家仍需更优环境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9日 19:40 0 aa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潮评丨科技事业成效卓著,培养诺奖级科学家仍需更优环境

图据央视新闻。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来了,中国科学家得奖话题再次引起关注。中科院院士王贻芳的话被大量转发,在一档财经智库节目中,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王贻芳院士曾指出,尽管人才回流现象增加,顶尖科研人才流失仍是挑战。科研成果和专利数量已世界领先,但培养诺贝尔奖级科学家需更优科研环境。国外科研环境和同行交流是吸引顶尖人才的关键因素。

每至诺奖获奖名单出炉之时,相关话题就会热起来,这反映出从官方到民间,对于这一科学界重大奖项的重视,更反映出整个社会对推动科学发展,对如何培养出更多科学家问题的重视。我想,如果没有危机意识,没有发展的紧迫感,是不会有这么强烈的社会共鸣的。

在这一问题上,客观地说,其实中国已经是优等生了。“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成绩亮眼: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10;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数据不会说谎,它是中国科研实力的直接证明,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这说明,我们的路是走对了,不必为一时没拿到诺奖或者拿得比较少就灰心丧气、妄自菲薄。而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把精力放在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学家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上。

王贻芳院士是国内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专家,长期身处科研前线,自然对其中的情况,对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有更丰富的观察、更切身的体会、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话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学界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比如他说的顶尖科研人才流失仍是挑战的问题。科研环境既包括实验设施、生活条件等硬环境,也包括学术氛围、评价体系等软环境,从硬环境说,中国当然已经非常优越,我们大学建得一个比一个漂亮、实验室一个比一个先进。可以说,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科学家们、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毫无保留。但显然,光有热情和支持还远远不够,还有有直面问题、弥补不足的勇气和智慧。

以评价体系为例,评价体系在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当下科研界,“帽子”满天飞。从“青年千人”到“长江学者”,从“杰出青年”到“院士”,各种人才头衔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帽子体系”。这些本为激励科研人员而设立的荣誉,在实践中却逐渐演变为资源配置的核心指标。一些科研人员将精力从实验室转向“帽子”争夺战。不得不说,中国科研环境中存在过度追求名誉和头衔的功利现象,这显然不利于青年科学家专注于科学探索本身。

又比如,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过度行政化的问题,学术研究需要相对宽松、自由、多元的氛围,过度行政化会导致决策机制僵化。还有个讨论氛围的问题,王贻芳曾说到科学界存在一个怪象:内部认真的科学讨论很少。学术进步离不开学术争鸣,可如果大家都惜字如金,学术如何进步?

这些软指标、软环境有时候甚至比硬指标更重要、更关键。硬指标可以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砸钱来解决,可软环境就不那么好改变了。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有利于科学家成长出发,按科学规律办事。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改善环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一定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是坚持不懈地“结网”,我国科技事业才取得巨大的历史成就这些“大鱼”。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