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钢铁飞虹,驯风驭险:花江峡谷大桥背后的“中国方案”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0日 14:03 0 aa

花江峡谷大桥于2022年1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2025年9月28日通车运营。3年多来,建设者在“云端”架起“飞虹”,标志着中国基建技术和工程智慧在极端条件下实现了新突破。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到水面高度625米,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

钢铁飞虹,驯风驭险:花江峡谷大桥背后的“中国方案”

作为大桥重要组成部分的主缆和主梁系统,在施工时建设者创新使用了不少科技手段。植入智慧神经,实时监控主缆温湿度及应力状态,让大桥有了“保健医生”。花江峡谷大桥作为特大型桥梁,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在使用期间,需要不间断地对主缆的变形、温度、湿度等进行检查,随时掌握它的健康状况。传统的监控方法是用测量仪器测它的变形,再通过变形来反推主缆的受力变化,相对比较复杂。为此,施工人员架设了三根光纤光栅——“智慧索”,通过光纤光栅传感器,把数据传输到终端设备,从而实现对主缆的实时监控。据了解,主缆处于一个密闭的空间,受降温的影响它会有冷凝水,一旦水在里面长期积聚,发生干湿循环,主缆就会被很快锈蚀,这对主缆是致命性的伤害。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在主缆上开孔,通过湿度监测,只要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人工抽湿。而现在使用智慧索以后,不光可以实时监控湿度,还可以自动除湿。

贵州山高谷深,峡谷风是建桥绕不开的“拦路虎”。风速与高度成正比,800米的高度让花江峡谷大桥受风的威胁被放大数倍。与平原地区规律的大风不同,花江大峡谷的风由热气压变化催生,经悬崖峭壁切割后变得紊乱无序,“瞬时、多变”是其最大特点,此前因缺乏针对山区峡谷风的专项规范,平原地区的良性风取值标准完全不适用。建设团队确立了“先懂风再防风”的核心思路,第一步便是给峡谷风“画像”。在山顶部署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以6公里为半径、覆盖全桥高差范围,24小时不间断捕捉风速、风向等数据。将雷达收集的海量数据导入风洞实验室,用缩小比例的桥梁模型模拟真实峡谷风环境,再结合电脑虚拟模型反复校验,最终敲定“流线型钢桁梁 中央稳定板”的抗风组合设计。而在施工环节,多学科技术联动让“驯风”更精准高效。依托雷达实时风数据,结合北斗组网实现的7毫米以下误差测量、5G实时传输及自动化编码技术,团队打造的智能控制系统让高空吊装摆脱了风的干扰。从无规范可循到形成成熟方案,从人工冒险施工到智能精准操控,花江大桥的“驯风术”不仅扫清了建设障碍,更填补了山区峡谷风应对技术的空白。

钢铁飞虹,驯风驭险:花江峡谷大桥背后的“中国方案”

花江峡谷大桥这座矗立于峡谷之上的“钢铁飞虹”,创造了多项纪录,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让贵州“世界桥梁博物馆”的名片,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 张越

审核: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

综合来源:人民网、央视新闻客户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新华网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