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网购时代之皇帝的新衣

排行榜 2025年10月11日 04:41 0 aa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重塑线上服装行业的展示方式

从静态的模特图、平铺图

到动态的上身视频、直播间

一条完整的虚拟形象生产业链已然形成

『如果连直播都是假的,那还有什么可信的?』

技术滥用的代价是直播购物最可贵的﹃实时真实性』荡然无存

监管的滞后使得本该提升效率的工具

反而可能成为误导消费者的陷阱

技术本身无罪

但在缺乏显性标识的管理真空下

一场关于『真实』的信任危机正在悄然滋生

人们仿佛进入了『皇帝的新衣』2.0时代

如何穿透『完美假象』守住真实?

技术的革新不应以牺牲商业诚信为代价

当AI技术能够创造出近乎完美的视觉呈现时

我们更需要健全的法律规则

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来守住消费信任的底线

AI正在批量制造“完美谎言”。从电商平台永不疲倦的虚拟模特与主播,到社交工具中可随意定制的军警“换装照”,技术正以假乱真地侵蚀着商业诚信与公权尊严。当“所见即所得”的消费信任被流量吞噬,当象征荣誉的制服成为诈骗道具,我们必须追问:这究竟是技术的炫技,还是信任崩塌的前兆?

AI直播带货暗藏猫腻

你被“完美模特”骗过吗?

当你在电商平台上被一位面容完美、身材比例无可挑剔的模特穿着的连衣裙所吸引;当你看到卖家秀里清一色的“氛围感”大片;当你进入直播间,听着主播用流利的话术展示服装细节时,你可能从未怀疑过眼前这一切的真实性。你以为“所见即所得”,殊不知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一个专门为卖家提供AI服务的产业已然成形。

精美的卖家秀实为“AI”生成

“这条裙子的卖家秀简直是杂志大片,我当时毫不犹豫就下单了。”市民刘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最近一次糟心的购物经历。收到实物后,她大跌眼镜:“颜色偏差巨大,面料是廉价的化纤,版型更是完全不对。最离谱的是,模特衣服上的刺绣细节,实物上根本不存在!”

刘女士的遭遇是当前网购乱象的一个缩影。她的困惑在于,为何图片与实物的差距能如此之大?答案很可能就藏在她所欣赏的“杂志大片”本身——它们或许并非出自摄影师之手,而是由AI生成。

在购物平台上以“AI模特换装”为关键词搜索,出现了大量提供“一键生成模特上身图”“低成本AI代出图”服务的商家。记者假扮卖家,联系了这些专门为服装商家制作AI效果图的服务商。对方要求很简单:只需提供产品平铺图和一张可供“换装”的模特图。记者提供素材后,对方很快就生成了一张上身效果图,模特“穿上”记者提供的服装后,姿态自然,线条褶皱效果和谐,足以以假乱真。

一位从事服装电商运营的王先生透露了行业转向AI的深层原因:“我们早就不用真人模特拍外景了,一天拍摄费几千上万,还要化妆、场地、后期,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真人模特一天拍几十套衣服顶天了,但AI一天能出图上千套,还能任意切换欧美、亚洲模特,背景要巴黎街头还是夏威夷海滩,随便选。”据他估算,采用AI技术后,店铺的视觉内容制作成本下降了超过90%。

但是,这种“便利”的背后,是对商品真实性的极大牺牲。AI在生成过程中,会“脑补”细节、优化质感,甚至添加实物根本不存在的设计,正如刘小姐遭遇的“幽灵刺绣”一样。

“AI主播”展示动态上身效果

如果说静态图片的造假尚可让消费者通过仔细甄别细节发现端倪,那么动态的、可互动的AI直播间,则编织了一个更具沉浸感和迷惑性的虚假世界。

“我看直播就是为了看真实效果,如果连直播都是假的,那还有什么可信的?”经常通过直播购物的冯女士愤慨地说,她曾在一个AI主播的直播间下单了一件西装,“主播穿着版型笔挺,走路有型。但我收到后,面料软塌塌的,根本撑不起来。我才反应过来,那个主播连走路和转身的动作都是AI生成的!”

调查中发现,多个购物平台悄然出现了大量“AI服装主播”。这些主播形象完美,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辛勤工作”,以流利的话术介绍商品信息,甚至能精准地回应评论区的简单互动。如今,这些足以以假乱真的AI主播,同样已经形成一条高度技术化的制作产业链。

搭建一个AI直播间技术上门槛并不高。第一步是创造出一个数字人作为主播。目前主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高端定制,通过邀请真人模特在专业绿幕影棚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像和语音数据采集,从而“克隆”出一个与原型高度一致的数字化身;另一种则是更经济、更常见的模板化生成,商家只需从“模型库”中选择一个心仪的外形、性别和声音,然后通过文本或语音输入,驱动数字人进行直播,这种方式成本极低,可以实现“千人千面”。下一步就是为创造出的数字人“注入灵魂”。运营人员会提前准备好详尽的直播脚本,包括产品介绍、促销话术等。

如何穿透“完美假象”守住真实?

然而,这种技术滥用的代价是直播购物最可贵的“实时真实性”荡然无存,AI主播无法应要求真实展示面料的细微纹理,也无法模拟肢体活动时服装的真实褶皱。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的管理规则未能跟上技术步伐,对于何为AI直播间、必须如何标识、由谁监督等问题,均缺乏清晰界定。这种监管的滞后,使得本该提升效率的工具,反而可能成为误导消费者的陷阱。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基于对“真人实时展示”的信任进行消费决策,其知情权与选择权在无形中受到了侵害。

当AI生成的“完美假象”渗透到静态图片和直播间,整个线上服装购物的诚信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尽快确立产业链中各主体的权责划分,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规则体系,让技术在阳光下运行。 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一秒生成制服照”?AI岂能如此换装

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生活照,便可一键生成个人军装照、警察照……记者调查发现,一些AI工具推出“换装”功能,引发不少军警迷的追捧。但是,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装”功能,伪造军警身份招摇撞骗,亟待引起警惕。

AI生成制服照被滥用

记者以“AI换军装”为关键词,在部分短视频平台搜索到多款相关应用。这些应用以“穿电子军装过把瘾”“AI圆了我儿时梦”等为亮点吸引用户。有网民称,只需上传一张生活照,即可“秒变军人”,配上战车、阅兵场等背景,感觉圆了自己的“从军梦”。

当下一些流行的AI工具提供的AI生图功能,也可以按使用者要求,实现AI变装。然而,“AI换装”被一些人不当或不法使用,可能引发负面效应。

相关专家在观看部分AI换装视频后指出,不少换装的军人形象并不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的着装规范,有的混淆军种制式,有的使用假勋章,有的拼凑不同国家军服元素,有的甚至把手持烟酒、勾肩搭背的生活照合成军装或警服照片、视频,是对军人和警察形象的不当消费。

个别网民借AI生成虚假人民警察证、部队任命书。今年3月,安徽黄山市屯溪区网民江某利用AI技术合成身穿军装的照片,并在社交平台发布“经军委同意,任命我为黄山军分区司令员”的虚假信息,意图博取流量。该行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江某被当地公安机关处以治安处罚。

有的不法分子借助“AI换装”技术伪造身份,招摇撞骗。今年7月,江苏常州的唐大妈遭遇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诈骗分子通过AI视频与受害人接触,视频中,对方身着带有公安标志的制服,以“涉案”为由恐吓老人缴纳高额“保证金”。

平台审核缺位

纵容虚假内容传播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浏览到一些网友发布AI变装视频,通过视频下方小程序链接进入后,按要求上传三张本人面部清晰的照片;系统经过十几分钟的AI合成,便生成了军装变装视频。这期间,平台和小程序并未要求上传身份证明信息,也没有给出不得将合成视频用于违法违规领域的提示。记者尝试将AI生成的军装照和肖像照用于多款社交平台账号,发现并无审核难度,均可正常替换。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汪高峰说,一些内容平台和第三方软件疏于审核,纵容虚假内容传播,可能会降低公众对军人、警察职业的信任度和敬畏感。

国家网信办等十部门今年印发的《互联网军事信息传播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军事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使用深度合成、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不得损害人民军队形象。

法律人士建议,AI开发者在算法设计中应加强合规性审查,对警察和军队标识等敏感信息内容的使用,应在相关部门指导下,严格把关审核。平台方应该严格落实《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对“AI换装”类产品添加明显标识,并建立审核机制,对违规内容及时下架封禁。 据新华网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