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这年头,谁都能“偷家”苹果

AI科技 2025年09月22日 13:04 0 aa
这年头,谁都能“偷家”苹果

硅谷的戏码,从来不缺主角与剧情。

多家媒体披露,OpenAI已经与中国代工大厂立讯精密达成合作,并可能由其代工至少一款便携式AI设备。此外与歌尔股份也在接洽。

具体而言,OpenAI正在开发的神秘硬件设备包括一款“无显示屏的智能音箱”,另外公司也考虑过开发眼镜、录音笔和“可佩戴别针”。首批设备发布的目标节点为2026年末或2027年初。

在过去十多年里,苹果几乎定义了硬件创新的黄金时代:iPhone重塑了手机产业,AirPods带火了无线耳机,Apple Watch成了可穿戴的代名词。与此同时,OpenAI则在软件层面掀起了AI革命,把ChatGPT变成全球最受关注的应用之一。理论上,一个是硬件巨头,一个是AI先锋,两者本应携手共赢!

但最近,两个看似“互补”的巨头正逐渐在同一条跑道上交锋。此次消息,表明在AI浪潮席卷全球科技产业的当下,OpenAI作为ChatGPT的缔造者,正从软件霸主向硬件领域全面进军,甚至到了“偷家”苹果的地步!

这一动向,不仅是 OpenAI首次明确从“纯软件”向“软硬一体”转型,更对苹果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冲击。资本市场已敏锐察觉到,这条“软硬一体”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了库存、渠道和量产上的未知风险。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OpenAI正在积极吸纳苹果的硬件与交互人才。据媒体报道,累计已有多名苹果工程师和设计师转投OpenAI,涉及多个核心领域,也使得“失血”成为苹果绕不开的话题!

OpenAI为何“硬件化”?

OpenAI做硬件,看起来是进入一条未知的赛道,其实底层逻辑无比清晰——把AI从“云端工具”变成“随身入口”,以硬件为抓手建立新生态,复制甚至挑战苹果当年的路径!

其一,AI模型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云端,用户体验会被延迟、隐私和交互方式所掣肘。通过自有设备,OpenAI可以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AI原生”的交互场景——随身携带、随时调用,实时感知环境,从而提供比手机更沉浸的助理体验。

其二,这是商业闭环的需求。依赖APP和订阅固然是收入来源,但真正的大规模变现往往来自软硬结合。智能手机的历史已经证明,控制入口和平台,意味着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高的用户粘性。OpenAI若能打造一款“AI-first”的硬件,就能把服务、订阅和终端绑定在一起,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获取更高的议价权!

其三,也是获取更多筹码,避免被挤下牌桌的需要,Meta在做AR/VR,谷歌有Pixel,苹果有iPhone和Vision Pro。如果OpenAI没有一款自己拿得出手的产品,未来AI入口可能全被这些公司掌控。做硬件,不仅是进攻,也是防御!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OpenAI早已开始对人才的争夺战。知情人士透露,仅今年就有数十位苹果的工程师与设计师跳槽至OpenAI,涉及人机交互、音频、可穿戴、无线充电等多个关键领域。苹果内部对此已经高度警觉。

与此同时,Meta等科技公司今年以来也在持续吸纳苹果的工程师,导致后者在AI与新型硬件方向的人才流失尤为显眼,也引发市场的关注——苹果,究竟还能不能打?

苹果“失血” 有多严重?

表面上看,苹果的硬件帝国仍然稳固:iPhone、iPad、Mac、AirPods、Apple Watch等构成的生态每年贡献数千亿美元营收,供应链控制力无人能及。但问题在于,AI正在成为下一个硬件体验的核心,而苹果在这方面的步伐不但显得不够快,甚至可能因“失血”而被拖累。

今年以来,苹果的人才外流几乎成了行业话题。 据外媒, 2025年,苹果已失去 多 名关键员工,不仅流向OpenAI,还包括Meta等AI巨头。

就以曾经被寄予厚望的 苹果AI模型 为例, 这支团队本来是苹果 全村的希望 ,如今却变成了竞争对手的“人才蓄水池” ,行业的黄埔军校 。

事实为证。作为曾经的苹果AI模型领衔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于7月被Meta以超过2亿美元的薪酬包挖走,他麾下的许多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也随之离开或计划离开。

到了本月3日,Meta证实苹果机器人研究负责人张剑(Jian Zhang)已加盟其机器人工作室Meta Robotics Studio。与此同时,苹果自研大语言模型团队又有三名研究人员离职,该团队近期已流失约10名成员,包括其负责人。

到了本月13日,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苹果公司最资深的AI高管之一Robby Walker将离开公司(尚未证实)。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些核心人才的离去,不仅带走了公司的智力资源,更直接拖累了具体项目的进度,例如苹果的端侧大模型开发和未来AI硬件的创新节奏。今年苹果秋季发布会上AI项目乏善可陈,很难说和这些巨擘另攀高枝没有关系!

面对这种局面,苹果不得不采取物理隔离手段。据外媒,苹果上月以“避免高管远离美国总部”为由取消了与中国制造和供应链团队的会议,当时公司正急需防止人才流向OpenAI。

如果苹果不能留住或快速补充这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其产品线在创新节奏上可能受到拖累。尤其是苹果内部的组织文化较为保守,决策层常常优先考虑稳定和盈利,而不是冒险去开辟全新类别。这种取舍在AI浪潮面前可能带来长期劣势。

更现实的隐忧在于竞争格局。依然以OpenAI为例:若真能推出一款“口袋AI终端”,它的使用场景很可能与iPhone或AirPods形成部分重叠。想象一下,如果一台小巧设备能随时回答问题、翻译语言、提供个性化建议,甚至理解用户的环境信息,它就会占据用户本该交给Siri或 iPhone的交互时间。这种注意力转移,对苹果而言比销量上的竞争更为危险!

其他竞对也是类似的逻辑。就在上周,Meta发布了最新款智能眼镜,未来该产品能否有效转移用户注意力,构成对苹果的挑战,需要等待时间回答!

为什么苹果留不住人?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正如马云所言,人离职,无非两个原因,一是钱没给够,二是心委屈了!

先来看看“钱没给够”:就以Meta为例,为了抢人,开出的签字费和股票期权可以轻松砸到数百万美元,而苹果更多依赖品牌效应和稳定薪资。这种“稳定”在AI狂飙,热钱涌动的氛围里,反而成了缺点。

对于这些早已财务自由的高管而言,薪酬或许不会是唯一的因素,苹果在AI上的迟缓让人才看不到舞台,“心委屈了”,或许才是这些聪明大脑用脚投票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家3万亿美元市值的巨兽,苹果的文化偏向“封闭和渐进”,它强调保密和稳健,而AI和AR这些新领域却需要快速试错、敢于冒险。对于一群渴望“造火箭”的工程师来说,苹果的节奏更像“修手表”。

OpenAI一边发布模型,一边筹备硬件,让工程师觉得自己站在“时代正中心”;同时Meta至少还有元宇宙故事;而苹果虽然也发布了Vision Pro这样的炫品,但影响力远不及预期,目前苹果的叙事更多是“更强的芯片、更亮的屏幕、更高清的摄像头”,这恐怕难以点燃工程师的热情。

苹果当然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其最大的优势依然是庞大的生态和用户基数,以及在隐私保护上的品牌声誉。过去一年,苹果已经悄然将更多AI能力嵌入系统层,比如本地化的语言模型推理和跨设备的智能联动,但仅仅这些,似乎距离市场对它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

如果能在未来的iOS和macOS 更新中,提供足够顺滑且安全的AI体验,苹果依旧有机会捍卫其地位。但最重要的是,苹果必须在内部文化和激励机制上做出调整。否则,哪怕它的钱袋子最鼓,也难以阻止那些“钱不够,心委屈”的工程师朝着新的平台狂奔。

资本视角:

谁是赢家?

从投资角度看,这一连串动向对不同公司产生的影响差异明显。

对苹果而言,资本市场更关心的是AI相关的战略能否跟上。人才流失的消息本身不足以撼动苹果庞大的营收体系,但如果在未来一两年内,苹果的AI体验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那么它的“高端溢价”逻辑或许将遭遇动摇。

至于OpenAI,做硬件的举动能提振公司估值,展示出从云端服务走向消费者终端的雄心,但也会让这家原本轻资产的公司承担库存和渠道风险。若首款产品不能成功打开市场,OpenAI面临的财务压力可能远比现在大——特别是此前OpenAI对甲骨文的“放卫星”,已经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

这一切还叠加了监管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OpenAI如果依赖代工厂,在技术博弈的大背景下,未来可能受到更多政策审核。与此同时,AI硬件产品必然涉及数据采集与传输,跨境合规与隐私保护问题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挑战。

对于立讯精密,短期内利好情绪或将推动股价上涨(事实确实也如此),但真正能否兑现还要看OpenAI产品的市场反响。若能真正拿下OpenAI的代工订单,将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突破。

长期以来,立讯在苹果供应链中的角色不断上升,从AIrPods到Apple Watch,再到部分iPhone组装,其营收高度依赖苹果。如今,OpenAI的进入不仅意味着新的增长点,也能帮助立讯在供应链议价中获得更多筹码。

然而风险同样存在。首先,OpenAI的硬件项目尚未证明其市场规模,量产与否、订单规模大小都充满不确定性;其次,新产品可能采取“小批量、快迭代”的模式,这意味着对代工厂的柔性制造和良品率提出更高要求。对立讯而言,这不仅是机会,也是一场挑战。

与此同时,OpenAI自身也面临转型挑战:做硬件的举动虽能提振估值,展示雄心,但也可能让这家原本轻资产的公司承担沉重的库存和渠道风险。若首款产品未能成功打开市场,其面临的财务压力将远大于当下。

综上所述,OpenAI的硬件尝试不仅仅是一次企业战略选择,更是一次全球科技产业格局的提前重塑。它揭示了一个趋势:AI的下一轮竞争,已经不满足于“云端算力”,而是要真正走向用户的日常生活。谁能率先提供“随身的AI体验”,谁就有机会在未来十年的平台之争中占据优势。为了这一目标,砸再多的钱抢人,可能都是毛毛雨!

OpenAI进军硬件,是其从软件公司走向完整生态玩家的重要一步。而在这条道路上,苹果被迫成为对照组:它一方面要应对自身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还要防范潜在的产品竞争。对于立讯精密这样的代工厂,则是一次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博弈。

尾声

或许可这样总结:OpenAI的硬件战略是“高风险高回报”,砸钱抢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豪赌;苹果面临“守成与转型的两难”,其当前的人才困境,恰恰反映了行业创新势能和话语权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转移;而立讯精密正站在产业链变迁的风口。

资本市场短期会被消息左右,但长期谁能笑到最后,还要看用户是否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依赖一款“AI原生”,且便携好用的硬件。未来谁能把AI真正变成“握在手里的设备”,谁就将赢得下一个十年。

或许,未来两三年内,我们就将看到答案,而一群工程师的流动,或许已经给出了蛛丝马迹。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这年头,谁都能“偷家”苹果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