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长江云新闻:AI赋能编辑部运营升维

AI科技 2025年10月21日 04:55 0 admin

作者:邓国辉 宋咏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9月号

导读

AIGC正深度渗透传媒业,重塑编辑部工作模式,为新闻生产与传播带来深刻变革。

然而,其应用也伴随挑战:行业主体性弱化、新闻人技能退化以及公众信任风险。如何在拥抱技术效率的同时规避潜在危机,成为传媒人必须直面的课题。

本期“一线聚焦”围绕“当AIGC走进编辑部”这一主题,深入探讨AI给编辑部带来的深刻变革,既总结成功经验,也探讨应对策略,以期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AI(人工智能)这一新质生产力已全方位融入媒体运营的各个环节,正深刻重塑新闻生产关系。

湖北广电长江云积极顺应技术变革潮流,携手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工程大学,共同打造了湖北首个由“校研媒”三方共建的AIGC新媒体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技术平台与自主研发实力,借助武汉工程大学的智力与人才资源,同时发挥长江云在新闻文字视频数据、策划传播及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构建起教学研学、实训实践与创意生产的完整链条。

自2024年6月25日AIGC新媒体实验室成立以来,湖北广电各事业部门纷纷成立AIGC新媒体实验小组,编辑记者的AI创作热情被全面激发,AI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各部门的内容创新生产中。

作为主流媒体,应正确理解人机协同的生产关系,积极推动新闻实践向人机共创方向迈进,主动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型工作模式。

01

AIGC影响下的人机关系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正推动着媒体发生深刻变革。

新华社研究院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已有10.2%的媒体机构全面拥抱人工智能,41%的媒体机构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人工智能技术。

AIGC深入媒体生产环节已成为大势所趋,主流媒体需要准确把握人机竞合分工、新闻体验共创和职能边界共守的关系,更有效地开展媒体工作。

(一)人机竞合分工

自AIGC新媒体实验室启动以来,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着力构建人机共创机制,明确记者团队聚焦文献解析,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内容可视化呈现,实现人机协作的效能跃升。

以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纪录片部创作《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短视频为例,记者团队广泛查阅历史文献撰写文稿、确定分镜脚本,运用即梦AI、Midjourney等工具生成图片,再借助可灵AI、Runway等将图片转为动态视频,让英雄形象“活”起来。

此次协作里,记者守好历史真实“阀门”,AI担当创新“引擎”,二者互补共生。

(二)新闻体验共创

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依托AIGC技术持续探索体验式新闻产品创新,于2025年7月1日党的生日之际推出“‘三大精神’数字体验馆”互动新闻项目。

项目启动初期,记者团队主导整体文案策划与风格设计,从内容架构到情感表达层层把关,在确保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强化作品的感染力与共鸣感。

经多轮研讨,团队明确突破传统“展示型”新闻的局限,转而聚焦“体验式”传播,决定运用前沿AI技术打造可交互、可感知的数字化展馆,通过更轻量化、聚焦化、互动化的数字产品重构新闻体验。

内容筹备阶段,记者团队深入实地探访相关展览馆,15次专题请教省党史办专家,系统梳理100余份历史文献,形成7万余字史料汇编,最终凝练出核心叙事脉络。

视觉设计环节,美术编辑团队借助AI技术进行大量尝试,仅主页面与英雄人物形象设计就生成超100版,其中抗洪战士服装细节优化达60余次。

长江云新闻:AI赋能编辑部运营升维

在生产过程中,整个产品线的短视频均由AI生成,通过AI技术共创一个“穿越式”新闻体验馆。

观众选择大别山战士角色,可穿越到1927年黄麻起义战场与潘忠汝并肩冲锋,体会“信念坚定”的重量;选择抗洪战士角色,能置身1998年抗洪现场,救援小江珊体会“人墙筑堤”的震撼;选择抗疫勇士角色,则可逆行2020年武汉方舱,在救援一线理解“生命至上”的深意。

通过沉浸式体验,观众在互动中完成对英雄精神的仪式化传承。该作品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新闻传播从“单向观看”到“深度体验”的维度跃升。

(三)职能边界共守

AIGC应用于新闻生产的伦理边界问题备受关注。在“‘三大精神’数字体验馆”和《共和国不会忘记》创作过程中,编辑记者需在制作前开展多项准备:

对市面上各类AI平台生成工具进行反复测试,不断调整AI指令提示词,通过反复生成、对比、优化,确保输出内容符合新闻伦理规范。

毕竟AI技术本身不具备新闻职业伦理意识,需要在人的主动设定与严格规训下实现共创、有序、负责任的融合,共同筑牢新闻伦理的防线。

02

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AIGC应用实践

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对AIGC的运用,并未停留在简单的工具性使用上,而是让团队充分认知、理解、运用技术,通过人机合作为新闻生产提质增效。

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在AIGC赋能主流媒体上的应用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一)整体布局,齐步快跑

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以AIGC新媒体实验室的成立为起点,进行整体布局。

推动纪录片部、“好看工作室”、新闻中心云端编辑部等事业部门广泛参与实践,形成齐步快跑的AIGC实践方阵,打破以往以采访、编辑、传播为序的线性生产模式。

在技术应用整体布局中,针对AIGC新媒体实验室实践情况定期开展专题技术讨论会,组织AI工具应用培训,注重共性能力的建设。

不仅如此,还鼓励各部门基于实际生产需求开展个性化技术探索。

例如,纪录片部在AIGC运用中更加注重历史真实、构图美学、叙事方式和内容完整性;“好看工作室”侧重探索AIGC短视频的创新;新闻中心云端编辑部更为关注AIGC体验式产品开发,在整体布局中实施差异化的应用策略。

为确保AIGC技术应用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步调基本协调,各部门定期开展个性化实践经验共享。

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整体推动AIGC的应用进程,还能够营造良性互鉴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增强团队之间的技术同步与协作意识。

在此基础上,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正逐步构建起一套既符合主流媒体现实业务需求,又能适应智能化生产节奏的人机协同新范式。

(二)强化连接,增强互动

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借助AIGC技术不断探索提升新闻生产作品的连接性与互动性。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AI数字人“楚音”接入DeepSeek大模型,化身两会信息收集官和记者的智能助手。它不仅能与记者一同乘坐高铁,还能和观众全程实时互动,与记者携手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目前,“楚音”已实现秒级同步响应,极大提升了人机协同效率。

(三)人机共创,提速生产

在人机共创实践中,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在内容生产领域跑出了发展加速度。其采用“AI一键生成、记者动态调整”方式,效率提升成效显著。

目前,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借助AI生产的新闻在规模、形态与类别上均实现了全面突破。AI新闻的内容类型广泛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文旅等多个领域;生产样式也丰富多样,包含图片、视频、动图以及体验式新闻。截至目前,AI产品的整体阅读量已突破3400万。

(四)多方联合,持续供能

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在推进AIGC新闻生产时,联合高等学校、武汉人工智能研究所等多方力量,为内容生产持续赋能。

技术的迭代升级依赖于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交融,这需要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武汉知名高校携手,为媒体打造“最强大脑”,让智能化生产获得持续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例如,在湖北数字人“楚音”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媒体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蔡新元教授团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高校团队将“楚音”数字人的3D形象设计与楚国乐器“虎座鸟架鼓”中的“凤鸟”元素结合,配色参考楚国漆器,以黑、红、黄三色为主,发型则借鉴鸟类羽毛造型。

多方联合下,“楚音”数字人既承载了深厚的荆楚文化底蕴,又融合了现代前沿科技,彰显出湖北主流媒体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中的创新实力。

(五)跨界实践,延展服务

在AIGC赋能下探索跨界实践是媒体延伸服务获得更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运用语音合成、人脸建模等先进技术,构建超写实数字人矩阵,打造出新闻播报、政务宣传、文旅、医疗健康以及电商等多元数字人形象,应用领域突破新闻生产的局限。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长江云新闻联动省市县三级媒体,推出数字人报道矩阵。数字记者“云朵”与全国人大代表实时互动,能迅速调取数据并智能回应,有效提升了新闻交互的时效性与沉浸感。

长江云新闻:AI赋能编辑部运营升维

结合实践来看,“‘三大精神’数字体验馆”导览数字人“江涛”能用多种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诵,数字人“苏东坡”成为文旅代言人,数字人“向上”在2024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化身“智慧导游”以多国语言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商讲解湖北茶文化。

AI数字人产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文旅推广、文化传承等领域拓展出多样化新场景。

这一系列成功实践表明,AI正推动媒体从提供新闻信息向提供智能基础服务设施的功能延展,主流媒体可凭借技术与专业能力,在政务、文旅、医疗等多领域开拓“AI+服务”新路径。

03

建立长江云新闻人机协作生产新秩序

AIGC新媒体实验室的应用提升了内容输出的效率与创新性,但也面临现实挑战。

一是人才能力与技术发展存在差距。记者对AI技术的掌握速度尚未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且缺乏系统化培训,整体应用处于初步摸索阶段。

二是内容质量与生产效率尚未平衡。内容生产有了速度和效率但容易失了温度和深度,一键式生成机制易于操作,但容易陷入同质化产品竞争中。

三是伦理规范与责任主体尚未明晰。记者在技术使用方面存在伦理边界不清晰、操作规范不完善以及责任认定缺失等问题,技术监管与治理出现空白。

为实现良好的人机协作生态,主流媒体须进一步探索符合行业规范发展的良性秩序。

(一)厘清人机主导关系,推动人机协作制度化

AI虽具备一定的生产自主性,但仍然属于人类的生产资料,要将AI技术的高性能与人的心智优势相结合,构建以人为主体、AI为“拟主体”的协同关系。

基于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的过往实践,进一步在AIGC新媒体实验室的支撑下建立人机协创工作室和AI伦理委员会,明确人在关键新闻决策、敏感内容审核及文化作品传播中的主体责任,并制定相关《人机协同采编规范手册》,促进记者主导价值和AI提升效能的秩序性协同。

(二)深化“校研媒”合作,打通媒体人才培养通道

目前在“校研媒”协同方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但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例如,鼓励新闻工作者紧密联系高校和科研院所,亲历AI的研发过程,在专业理论指导下进行AI伦理系统性训练,确保在指导AI生成内容过程中准确、负责任、无偏见以及符合新闻伦理规范,致力于打造一支兼具新闻专业主义、技术理解力与伦理判断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摸索文化与技术高度融合路径,提升AIGC的叙事能力

湖北是荆楚文化发祥地,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作为头部主流媒体,是传播荆楚文化的主阵地。

当前AI技术尚不具备完全将人的情感全部转移的能力,需要记者设定叙事框架。未来,推动“AI+人文”双轮驱动模式,让AIGC全面融入策、采、编、发全流程,尤其在重大主题宣传与文化传播中,借助AIGC的可视化创作复现历史场景,从观看新闻到体验新闻,推动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参与新闻,在人机协同中实现内容传播广度、深度和参与度的统一。

04

结 语

人机共创生产模式正引领内容创造与体验革新步入新时代。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通过人机协同实践,为主流媒体在降本、增效、提质、扩能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前,尽管AIGC的应用尚处于“弱人工智能辅助”阶段,但其发展路径已明确指向“强人工智能协同”目标。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既要敏锐洞察AI技术对未来新闻工作的赋能潜力,也要审慎对待技术可能引发的人机权力失衡风险以及人的主导性弱化问题。

未来,应持续推进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增慧”模式,为新闻生产不断赋能增效,全面提升媒体工作者在智能时代的技术应用能力与业务素养。

(邓国辉: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云端编辑部主任;宋咏: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9月号,原标题为《AI赋能主流媒体编辑部运营升维——基于湖北广电长江云新闻的实践探索》。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