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AI时代,学编程还是强数理?院士级建议来了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2日 17:11 0 admin

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编程教育热潮随之席卷家长圈,学编程要不要从娃娃抓起?是许多家庭纠结的教育难题。

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19日在广东科学馆拉开帷幕,主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韩恩厚,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钱德沛四位“大咖”同台开讲作报告,结合能源、材料、计算、数学等领域的实践与思考,不仅拆解了AI与产业融合的“硬核案例”,更直面家长关切,给出了关于AI时代教育选择相关的“院士级建议”。

AI+能源从实验室到产业线,双向奔赴尝“甜头”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GDP稳居全球第二的背后,单位产值能耗却是世界均值的1.5倍。”论坛开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陈勇,便以两组“扎心数据”点出能源领域的痛点,也抛出了破局方向——AI与能源的“双向奔赴”,正是未来节能增效的关键。

AI时代,学编程还是强数理?院士级建议来了AI时代,学编程还是强数理?院士级建议来了

深耕能源与环境领域多年的陈勇透露,国际能源巨头本世纪初,就把数字孪生、AI大模型等技术搬上生产一线,目的很直接:提效率、降能耗、减碳排放。

而中国科研团队近年也靠AI实现了技术突破。以农林废弃物“制氢产醇”为例,科研人员闷头研究20年仍困于实验室,直到引入AI算法优化催化剂设计与工艺,中试阶段反应温度直接从850℃“砍”到650℃,“实实在在尝到了AI的甜头”。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曾被美国公司垄断的航空煤油技术领域,我国科学家另辟蹊径,研发出从乙醇到高碳醇新工艺,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再和AI结合打磨工艺,就能更完美!”陈勇直言,未来AI的发力点不仅在传统工业节能,更要聚焦算力中心这一“耗电大户”,同时覆盖交通、建筑等多领域,让AI成为“降本增效利器”。

AI+材料从“10亿损耗”到“10年零投入”的算力助攻

“每年因材料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万亿元,比所有自然灾害损失加起来还多10倍!”但中国工程院院士韩恩厚的话,让现场观众刷新了对“隐形灾害”的认知。作为扎根腐蚀科学领域20年的“材料医生”,他最关注的是,核电领域的“安全命脉”—— 2035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有望跃居全球第一,但核岛部件的腐蚀问题,曾长期被国外技术“卡脖子”。

“过去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核岛部件安全评定,技术被禁、标准受限,连个弯头该不该换都‘两眼一抹黑’。 ”韩恩厚回忆,2011年到2014年,我国仅核电站一回路开裂弯头的盲目更换损失就达10亿元。

AI时代,学编程还是强数理?院士级建议来了AI时代,学编程还是强数理?院士级建议来了

憋着一股劲,他和团队埋头攻克难关:研发出多套国际首台测试设备,制定自主评定标准;把核电高温高压水里“原位划伤再钝化”这些国际难题,变成了咱们自己的评定标准;发明应力腐蚀开裂快速评定技术,将1年测试压缩至1周;更早早用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构建国内首个核级合金环境疲劳评价模型,把“安全话语权”攥在手里。

如今,靠着这套自主技术,我国核电站开裂弯头实现2015年至今近10年“零更换投入”。算力提前“算”出的安全边界,将被动维修变成主动防控。

AI+计算“计算淘宝”时代,算力将成“普惠商品”

“我国超级计算机跨过了E级门槛,正在向后E级迈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钱德沛说。

AI时代,学编程还是强数理?院士级建议来了AI时代,学编程还是强数理?院士级建议来了

聚焦AI与未来计算,勾勒出一幅“算力普惠”的蓝图。在他看来,随着国家超算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的算力将不再是少数机构的“专属资源”,而是像商品一样可按需获取。

“我们可以搭建‘计算淘宝网’‘计算京东网’,甚至开设个性化的‘计算淘宝店’。”钱德沛解释不同领域的企业、科研团队对算力需求不同,有的需求高精度计算,有的需要高效能处理,他认为未来是可以像网购一样,用户能根据需求挑选合适的算力服务,让AI计算真正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创新。

院士回应教育之问别盯着代码,先啃数理“硬骨头”

论坛现场,最受家长关注的话题,莫过于“AI时代,还需要学好数理化吗?编程要不要从娃娃抓起”。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数学家汤涛给出了直截了当的答案:“学生应该多花时间在数学和物理上,而不是编程上。”

他特别提醒家长,别被编程热潮裹挟:真正值钱的不是敲代码的手艺,而是藏在数理背后扎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AI时代,学编程还是强数理?院士级建议来了AI时代,学编程还是强数理?院士级建议来了

在汤涛看来,人类的创造力独一无二,AI本身就是“数学喂大的孩子”:“人工智能的每一次突破,背后都是数学理论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产物。”他进一步解释说,现在AI做奥数题、记公式、搞推导,甚至比人类做得好、做得快,但这些都是基于人类“喂”进去的已知知识,想靠AI创造全新的知识、突破认知的边界,很难。

为了让参观者、孩子爱上数学、理解数学,汤涛团队还在松山湖搭建了全国首个全生态数学探索馆——用3D打印、趣味游戏、视觉艺术等把数字、几何、逻辑推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

“教学的意义,就是点燃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数学是充满智慧与想象的世界。机器取代不了人的创造力。”他说。

【记者手记】

4位院士同日演讲 为何都聚焦AI?

由广东省科协主办、为期4天的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19日在四位院士的精彩演讲中拉开帷幕,主论坛上,4位院士同时聚焦AI。

从陈勇院士口中AI让能源技术“降温提效”的突破,到韩恩厚院士团队用20年攻克核电材料腐蚀难题、实现“10年零投入”的逆袭,再到钱德沛院士勾勒的“计算淘宝”普惠蓝图,以及汤涛院士对学生“急着学编程不如先啃透数理”的恳切提醒,这场关于AI的对话,既见产业筋骨,亦触教育初心。

院士们分享了广东“AI+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案例,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跟跑标准到领跑技术,广东正把AI的“潜力”转化为发展的“实力”。

AI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登全球榜首,华为等7家企业跻身全球PCT专利申请50强……这些数字背后,是广东对AI浪潮的敏锐捕捉,更是产学研协同攻坚的硬核实力生动注脚。

而汤涛院士的话,更像一剂清醒剂。当家长们争相为孩子报编程班时,院士直指核心:AI是“数学喂大的孩子”,真正的竞争力,藏在数理逻辑与创新思维里。这恰与广东的科创逻辑呼应——无论是产业突破还是教育深耕,都需扎根基础、锤炼内核。

这场科创论坛以AI的讨论为开端,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让我们看见,AI的未来不仅是代码与算法的迭代,更是产业实力与人才底气的双向奔赴;既要让AI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引擎”,也要守住教育的“初心”,让技术浪潮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而广东,正走在这条奔赴的前列。

文|记者 黎秋玲图|主办方提供

编辑:邹丽珍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