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马斯克的智慧:对强者而言,没有创伤,只有来时路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2日 19:22 0 admin

2008 年 9 月 28 日,太平洋上空的火焰比国庆烟花还扎眼。看烟花的人是笑着的,看 SpaceX Falcon 1 第三次爆炸的人,除了马斯克,基本都在心里默哀 “这公司没救了”。

当时有记者堵在发射场门口,举着麦克风想拍这位硅谷新贵崩溃的表情毕竟前两次发射已经烧光了他从 PayPal 套现的 1.6 亿美元,这次再炸,不仅 SpaceX 要破产,连他刚投进去的特斯拉也快撑不住了。

结果等了半小时,马斯克从控制室里走出来,头发上还沾着点咖啡渍,第一句话是:“下次炸的时候,能不能让摄像头离近点?我想看清燃料箱裂开的角度,上次就差 5 毫米的数据。”

记者当场愣住,以为他是强装镇定,追问 “您不觉得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吗?” 马斯克翻了个白眼,像看个没见过世面的学生:“打击?这叫硬件测试报告,只不过是用爆炸写的。

你见过哪个工程师因为实验失败哭鼻子?除非他根本不想解决问题。”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天晚上马斯克没回家,在发射场的白板上画了 23 个爆炸可能的原因,凌晨三点还在给工程师发邮件:“第 17 个假设可以验证下,我刚想明白燃料管的材质可能和低温不兼容顺便说下,楼下便利店的火腿三明治别买,昨天吃了拉肚子。”

这事儿要是换个普通人,早把白板砸了,对着星空喊 “为什么老天要针对我”,然后回家抱着枕头哭到天亮,第二天再发个圈 “人生总有坎坷,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但马斯克偏不,他把别人眼里的 “创伤”,直接改成了 “下一步的说明书”。

这不是什么 “心态好”,而是强者最反常识的智慧:

他们根本不承认 “创伤” 这个概念,在他们的世界里,所有摔过的跤、踩过的坑,都是铺在 “来时路” 上的砖哪怕这砖是热的、带刺的,捡起来擦一擦,照样能垫脚。

马斯克的智慧:对强者而言,没有创伤,只有来时路

一、“失败不是创伤,是没找对的解题步骤”:把崩溃的时间,用来拆 “爆炸里的知识点”

普通人面对失败,习惯先给这件事贴个标签:

“我搞砸了”“我真没用”“这事儿根本不可能”,然后陷入情绪里打转,最后把 “失败” 熬成 “创伤”,逢人就说 “我当年就是因为这个,所以现在不敢再试了”。

但马斯克的逻辑是反的:失败不是 “结果”,是 “过程里的一个标点符号” 可能是个逗号,说明 “再写一句就通了”。

也可能是个问号,提醒 “这里得改改表述”;就算是个感叹号,那也是 “终于发现这里有问题了”,绝不是句号。

就说 SpaceX 的爆炸史,要是列个清单能吓退 99% 的投资人:2006 年第一次发射,火箭升空 25 秒就失控坠毁,现场浓烟滚滚,像刚炸了个巨型鞭炮;2007 年第二次,倒是飞了 63 秒,结果燃料箱漏了,直接栽进太平洋,连残骸都捞了半天才找到;2008 年第三次,前面提过,炸得比前两次都 “壮观”,连发射台的铁皮都掀飞了。

三次爆炸,烧的不是钱,是普通人的心理防线当时有个早期投资人找马斯克谈退出,说 “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能烧钱还不成的项目,你这不是创业,是烧钱玩烟花”。

马斯克没跟他争,只是把前三次爆炸的视频剪到一起,加了个字幕 “我们离成功还差多少个 bug”,然后拉着团队逐帧分析:

第一次是导航系统没跟上风速,第二次是燃料管接口没密封好,第三次是低温导致燃料结晶每一个 “失败” 里都藏着一个 “下次要改的点”。

更绝的是 2021 年,SpaceX 的星舰原型机 SN10 在测试时,明明成功着陆了,结果 30 秒后突然爆炸,现场工作人员都懵了,马斯克却在推上发了个 “爆炸表情包”,配文:“着陆成功了!爆炸是附赠的小惊喜,我们已经拿到了着陆的关键数据,下次就能解决最后那个小问题。”

你看,在他眼里,连 “成功后的爆炸” 都不是创伤,而是 “买一送一的知识点”。

反观我们身边,太多人把 “一次没做好” 当成 “永远做不好” 的理由:

面试失败一次,就说 “我不适合这个行业”;减肥反弹一次,就说 “我天生就是易胖体质”;写文章没人看,就说 “我没天赋”。这些人不是败给了 “失败”,是败给了自己给失败贴的 “创伤标签”。

马斯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你把时间花在哭 “我怎么又错了”,不如花在想 “我这次错在哪” 前者会让你把坑越挖越深,后者会让你把坑填成路。

就像他在一次演讲里说的:“别人问我‘你怕不怕失败’,我觉得这问题很奇怪,就像问一个厨师‘你怕不怕炒糊菜’炒糊了就倒掉,然后想‘下次火候是不是该小一点,盐是不是放早了’,难道要抱着糊掉的菜哭一天,从此再也不做饭了?

那你永远也吃不到好吃的。” 话糙理不糙,这就是强者和普通人的第一个认知差:把 “创伤感” 换成 “解题感”,崩溃的时间,足够拆完半个爆炸里的知识点了

马斯克的智慧:对强者而言,没有创伤,只有来时路

二、“痛苦不是创伤,是系统过载的提示音”:睡工厂地板的 “产能地狱”,是升级自己的 “健身房”

如果说 “失败” 是外部的打击,那 “痛苦” 就是内部的煎熬比如长时间的压力、身体的疲惫、旁人的质疑,这些东西最容易让人觉得 “我快撑不住了”,然后把 “痛苦” 当成 “创伤”,觉得 “我被这件事折磨坏了”。

但马斯克的反常识操作是:痛苦不是 “折磨”,是 “系统过载的提示音” 就像你电脑开太多程序会卡顿,手机内存满了会闪退,痛苦就是在告诉你 “你现在的能力 / 方法 / 状态,跟不上你要做的事了,该升级了”。

最典型的就是特斯拉的 “产能地狱”。

2017 年,特斯拉 Model 3 开始预售,一下子收到 40 万辆订单,所有人都觉得马斯克要赚翻了,结果问题来了:生产线跟不上,原定每周 5000 辆的目标,刚开始每周只能造 1000 多辆。

用户催单、投资人施压、媒体唱衰,说 “特斯拉要被产能拖死了”。

更要命的是,生产线的自动化设备频频出故障,有时候一天只能造几十辆,马斯克直接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厂,睡在地板上,吃的是便利店的泡面和能量棒,一天只睡 4 个小时,连洗澡都在工厂的更衣室解决。

当时有员工偷偷拍了张照片:马斯克穿着沾满油污的卫衣,靠在机器旁边打盹,手里还攥着一张产能计划表。

这张照片传到网上,有人说 “马斯克太可怜了,被产能逼得不像人样”,还有人说 “他这是在透支身体,早晚要垮”。

但马斯克自己怎么说?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笑着说:“我现在每天睡地板,比在办公室里舒服多了至少能第一时间知道机器出了什么问题,不用等秘书汇报。而且你们发现没?睡地板治好了我的失眠,因为累到沾枕头就睡,根本没时间想‘我好痛苦’。”

他不是在 “硬扛痛苦”,是在 “利用痛苦升级自己的系统”:生产线卡壳,说明自动化方案有问题,那就亲自蹲在机器旁,和工程师一起改程序、调参数,最后把原来的 “全自动化” 改成 “人机协作”,产能一下子就提上去了。

睡工厂虽然累,但让他摸清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后来推出的 Model Y,生产线效率比 Model 3 高了 50% 你看,他把 “睡地板的痛苦”,变成了 “优化生产线的经验”,就像在健身房里练肌肉,疼是疼,但疼完之后,力气就变大了。

普通人面对痛苦,习惯的操作是 “逃避”:工作压力大,就摸鱼刷手机;减肥饿肚子,就偷偷吃零食;学习累了,就倒头睡大觉。

马斯克的智慧:对强者而言,没有创伤,只有来时路

结果呢?压力越来越大,肥越减越胖,学习越来越差,最后把 “暂时的痛苦” 熬成了 “长期的创伤”。马斯克的做法是 “直面”:痛苦来了,先别喊 “疼”,先想想 “这疼是在提醒我什么” 是能力不够,就去学;是方法不对,就去改;是状态不好,就去调整。

就像他说的:“痛苦就像手机的低电量提示,你看到提示,不是把手机扔了,而是找地方充电难道因为手机快没电了,你就再也不用手机了?那你永远也收不到重要的消息。”

我们总觉得 “痛苦是对我们的惩罚”,其实在强者眼里,痛苦是对我们的 “升级提醒” 就像游戏里的 BOSS,打起来很疼,但打赢了就能拿装备、升等级,下次遇到更难的 BOSS,也能扛得住。

三、“过去不是创伤,是随时能拆的‘素材库’”:被霸凌的童年,是他 “抗揍” 的第一堂实践课

如果说 “失败” 和 “痛苦” 还是后天遇到的,那 “童年阴影” 就是很多人眼里 “天生的创伤” 比如被霸凌、被忽视、家庭不幸福,这些事总被人当成 “我现在过得不好” 的理由,说 “都是因为小时候怎么样,所以我现在才怎么样”。

但马斯克的操作更颠覆:他根本不把 “过去的破事” 当成 “创伤”,而是当成 “素材库” 童年被霸凌,就把 “抗揍能力” 练出来;被父亲忽视,就把 “独立决策能力” 逼出来;哪怕是那些听起来很糟的经历,他都能拆成 “以后能用的零件”。

马斯克的童年不算幸福,甚至有点糟:在南非上学时,因为性格内向、喜欢琢磨火箭,被同学当成 “怪胎”,经常被堵在厕所里欺负,有一次还被人推下楼梯,缝了好几针。

他的父亲是个工程师,性格严厉又冷漠,很少夸他,甚至经常否定他的想法,比如他小时候说 “我想造火箭”,父亲说 “你连模型都做不好,还想造火箭?别做白日梦了”。

换个普通人,可能会把这些事当成 “心理创伤”:被霸凌了,就变得自卑、不敢社交;被父亲否定了,就变得不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

但马斯克偏不,他把这些事当成 “抗揍训练”:被同学欺负,他没哭,而是想 “怎么才能不被欺负” 要么跑快点,要么让自己变得更强,后来他开始健身,身体变壮了,就没人敢随便惹他了。

被父亲否定,他没放弃,而是想 “怎么才能证明我是对的” 他开始偷偷研究火箭资料,12 岁就写出了一个太空游戏的代码,卖了 500 美元,用实际行动打了父亲的脸。

马斯克的智慧:对强者而言,没有创伤,只有来时路

后来他在一次采访里聊到童年被霸凌的经历,记者问他 “你现在想起那些事,会不会觉得难过?” 他说 “难过?我感谢那些欺负我的人,不然我可能还没那么想证明自己能搞出点大事。

而且说实话,现在面对投资人的质疑、媒体的批评,我觉得比小时候被堵在厕所里轻松多了至少现在我能决定‘要不要理他们’,而不是只能跑。”

你看,他根本没花时间 “治愈童年创伤”,而是直接把 “童年的糟事” 变成了 “现在的铠甲”:被霸凌教会他 “如何面对恶意”,被否定教会他 “如何坚持自己”,这些 “素材” 被他拆拆解解,最后都变成了他创业路上的 “装备”。

反观我们身边,太多人把 “童年” 当成 “甩锅的理由”:工作不敢争取,说 “我小时候没人鼓励我”;不敢拒绝别人,说 “我小时候怕惹别人不高兴”;遇到困难就退缩,说 “我小时候没受过挫折”。

这些人不是被 “童年创伤” 困住了,是被自己 “不肯拆素材” 的思维困住了就像手里拿着一堆积木,却总说 “这积木不好看,我不要”,结果永远搭不出自己想要的房子。

马斯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过去的事,不管好的坏的,都是你手里的 “积木” 好的积木可以直接用,坏的积木可以拆了重新拼,哪怕是断了的积木,也能当垫片用。

你把积木当成 “垃圾”,它就会堆在你心里,变成 “创伤”;你把积木当成 “素材”,它就能帮你搭出 “来时路”。

就像他说的:“别人总问我‘你怎么克服童年创伤的’,我觉得这问题不对,因为我从来没把那些事当成创伤。就像你不会把小时候摔破的膝盖当成‘创伤’一样摔破了就涂药,好了就继续跑,难道要抱着膝盖哭一辈子,再也不走路了?那你永远也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这就是强者和普通人的第三个认知差:不把 “过去” 当 “包袱”,把 “过去” 当 “素材库”,那些你以为的 “创伤”,其实都是你没拆明白的 “积木”

结语:强者的 “智慧”,是把 “创伤” 的定义权,握在自己手里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 “马斯克是天才,我们普通人学不来”。

但其实,他的智慧不是 “天才专属”,而是 “认知转换” 普通人把 “不好的事” 定义为 “创伤”,所以会逃避、会崩溃、会被困住;而马斯克把 “不好的事” 定义为 “来时路的一部分”,所以会面对、会解决、会往前走。

说到底,“创伤” 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一个 “主观定义” 的东西你说它是 “创伤”,它就是 “创伤”;你说它是 “来时路的砖”,它就是 “砖”。

强者的智慧,不是 “不会遇到不好的事”,而是 “不把不好的事定义为创伤” 他们把别人眼里的 “坑”,变成自己脚下的 “路”;把别人眼里的 “痛苦”,变成自己升级的 “燃料”;把别人眼里的 “过去”,变成自己手里的 “素材”。

马斯克的智慧:对强者而言,没有创伤,只有来时路

就像马斯克在 2023 年 SpaceX 成功实现星舰软着陆后,在发布会上说的:“有人问我‘你现在是不是终于没有遗憾了’,我笑着说‘遗憾?我从来没有遗憾,因为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痛苦、每一次被质疑,都是我走到今天的必经之路。

如果没有那些事,我可能还不知道怎么造火箭,怎么造电动车,怎么走到这里。’”

所以,别再抱怨 “我有太多创伤” 了你所谓的 “创伤”,可能只是你没敢踩上去的 “砖”;别再纠结 “我怎么才能克服创伤” 了你只需要把 “创伤” 的定义改一改,从 “我被这件事伤害了”,改成 “这件事能帮我走到下一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