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张捷财经观察 | 中国蓝天也有问题,环保科技任人打扮的利益博弈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23日 13:14 2 admin

近段时间,《英国周刊》《对话》《新科学家》等西方媒体联手炒作,称 “中国大幅减少空气污染导致全球变暖加剧”,逻辑之荒谬令人叹为观止。

纵观这一波舆论泼污,可谓蓄谋已久。今年 4 月,一篇名为 “东亚地区的气溶胶治理很可能对近期全球变暖加速起到推动作用” 的学术论文公开,但彼时还需等待同行进行评议修改才能正式发表。换言之,此文结论按照学术规范尚未被证实。岂料,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却如获至宝,还搞了个标题党 ——“中国大幅减少空气污染导致全球变暖加剧” 并刊发,强行给中国扣 “黑帽”。

张捷财经观察 | 中国蓝天也有问题,环保科技任人打扮的利益博弈

之后,在 7 月和 9 月,英国媒体《对话》《英国周刊》又是采访气候专家,又是大搞专题聚合,不断翻炒相关文章,对中国治理空气污染行动横加指责。更为险恶的是,以上新闻全部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出现,把充满 “双标” 的意识形态攻击隐藏在科学传播之下。

从科学理论上讲,空气污染会导致大气中气溶胶增加,云层 “更亮、更密”,反射阳光更多,对地球表面降温有一定作用。因此反推,空气污染减少,这种 “阳伞效应” 多少会有所降低。这就是西方媒体攻击中国空气治理的核心逻辑。然而,就地球变暖问题,只拿 “阳伞” 说事儿,纯粹撇开西瓜扯芝麻,非蠢既坏。

众所周知,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是温室效应的不断累积。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燃烧大量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逐渐加大。科学监测结果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升温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同步的,且远远超过地球自然的变化幅度。

而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大户,恰恰是总把 “环保” 挂在嘴边的发达国家,可以说,正是发达国家在发展和消费过程中毫无约束的奢侈排放,导致了全球环境恶化、气候突变、冰川消融、海面上升等等一系列恶果,这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强调各国对待气候变化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的根本原因。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尽管这些年快速崛起,但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积极承担国际义务,一方面致力于节能减排,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等手段吸收排放的温室气体。

新时代 10 年间,中国以年均 3% 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 6.6% 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不仅超额完成到 2020 年碳排放强度下降 40% 至 45% 的目标,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2000 年至 2017 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 1/4 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可以说,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场 “大考”,中国是担当作为的行动派,更是成绩过硬的优等生。西方媒体对此视而不见,对发达国家在环保领域的历史旧账、减排 “空炮” 以及能源转型大倒退视而不见,处心积虑抛开碳排放这个主要矛盾,偏偏拿作用并不显著的气溶胶做文章,不是耍无赖是什么?

张捷财经观察 | 中国蓝天也有问题,环保科技任人打扮的利益博弈

更何况,按照西方环保理论,空气污染跟全球变暖一样,都是生态环境大患。美国以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代表的空气污染持续了超过 40 年,倒逼美国环保署在 1997 年 7 月将 PM2.5 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启动空气污染治理。这些由人命堆起来的惨痛教训为西方媒体反复报道,成为论证西方保护 “人权” 的重要论据之一。

犹记 2013 年北京 PM2.5 浓度超标时,西方媒体群起渲染中国环境威胁,《纽约时报》形容之为 “空气末日”,并以此攻击中国体制。言犹在耳,但当中国果断采取行动实现蓝天、留住蓝天之后,西方媒体又疯狂炒作 “中国治理污染加速气候变暖”。试问,难道中国人不是人吗?不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吗?“先射箭后画靶”“拿着锤子眼睛里全是钉子”,可见,无论中国在发展与环保上采取什么行动,都能被西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解读出 “罪恶”,赤裸裸将气候议题工具化,无非为了维护霸权地位、推诿全球生态治理责任。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