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国内首例全机器人获取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有何难点?对话北京友谊医院朱志军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1日 15:51 1 aa

封面新闻记者 张馨心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朱志军团队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成功开展国内首例全机器人获取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

据了解,本次手术的受者是一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42岁男性患者,因乙肝肝硬化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命垂危。为挽救丈夫,其41岁的妻子自愿捐献右半肝。术后供者与受者均恢复良好,目前两者均可下床活动。

全机器人获取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有何难点?机器人有何独特优势?本次手术成功有何意义?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朱志军。

国内首例全机器人获取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有何难点?对话北京友谊医院朱志军

国内首例全机器人获取右半肝供肝手术过程。受访者供图

全机器人获取右半肝供肝有何难点?

记者:您的团队曾于2022年开展北京首例“机器人获取左叶供肝手术”,与之相比,本次“全机器人获取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手术升级之处在哪里?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朱志军:左右半肝在体积上并不对等,左半肝仅占约30%-40%,鲜有能达到40%以上者。因此,左半肝移植的应用场景较为有限,多用于父母捐给儿童的情况。儿童接受父母捐献左半肝时,仅需20%至40%的肝脏即可满足需求。而在成人之间,特别是体重较小者向体重较大者捐献(如女性捐给男性),通常需要捐献右半肝,本次手术即为女性捐献给男性右半肝。

从解剖位置来看,右半肝显露更为困难,其血管解剖结构,尤其是静脉部分更为复杂,因此手术难度随之增加。同时,由于右半肝占据肝脏大部分体积,一旦发生损伤,所带来的风险也更为显著。即便在非移植的常规肝脏切除手术中,切除左半肝与切除右半肝属于不同级别的手术:左半肝切除,尤其是左外叶切除,是肝脏手术的入门级操作;而能够完成右半肝切除,则意味着该医生具备了处理各类肝脏手术的能力。

此外,与传统肝脏切除手术不同,亲属活体肝移植具有两大特点:首先,供者的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由于是亲属捐献,必须确保供者在手术中不受误伤,这与已故供体器官移植仅需关注受者情况有所不同。其次,手术需高度精确,从术前评估到术中操作,必须严格控制损伤,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出血,同时还需确保切取的肝脏完整、血管无损伤,并能成功植入受者体内。

亲属活体供肝手术是一种不允许犯错的手术,必须在保障供者安全与满足受者需求之间实现精准平衡,这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机器人技术有何优势?

记者: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技术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

朱志军:与传统手术或腹腔镜相比,机器人具备多项优势。其一,它能够提供10倍放大的3D高清手术视野,使医生能处理肉眼难以分辨的细微血管,实现更精准的解剖和位移;其二,其器械具有比人手更灵活的旋转角度和自由度;其三,它能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如手部抖动或情绪波动对操作的影响。

此外,在传统开腹手术中,往往需要较大的切口并切断肌肉,而腹腔镜虽能实现微创,但其学习曲线较长,医生通常需要完成约50例手术才能熟练掌握。相比之下,机器人系统通过智能辅助和防抖动技术,显著缩短了学习周期,使医生能更快掌握复杂操作。此外,机器人还能延长医生的职业寿命:传统手术中,医生在五六十岁时可能因体力下降难以长时间站立操作,而机器人允许医生通过操控设备完成精细动作,即便到七十岁仍可能进行手术。

总而言之,对供者而言,机器人手术相较于传统方式损伤更小,疼痛更轻,整体创伤更小,更有助于术后恢复。对于受者来讲,机器人切取的血管壁保护效果优于腹腔镜,减少了因牵拉导致的损伤风险。虽然目前仅有一例手术经验,但经初步观察器官保护效果更好,这有助于供肝植入过程。对于医生来讲,有助于减轻手术期间劳累程度和不确定性、缩短学习周期,延长医生职业寿命。

本次手术成功有何意义?

记者:能否介绍供者与受者的基础情况和恢复情况?本次手术的成功意味着什么?

朱志军:本次手术的受者是一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42岁男性患者,因乙肝肝硬化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凝血功能差,黄疸严重,伴有大量肝腹水,如果不进行手术,预计只剩2-3个月的生存期。为挽救丈夫,41岁的妻子自愿捐献右半肝。手术于9月12日顺利完成。术后,供者与受者均恢复良好。目前,两者均可下床活动,供者已出院,受者预计将在手术三周后出院。

此次我院完成的全机器人获取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为国内首例,具有里程碑意义。国际上,机器人获取左半肝已有十多年历史,而机器人获取右半肝则是近七八年才逐渐开展。近几年,国际上已开始尝试全程使用机器人完成受者手术,即仅通过小切口将供肝植入并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血管吻合等操作。目前韩国、沙特等国家已成功开展此类手术。总体来看,机器人手术是肝移植微创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当前国际上的热点。

目前,机器人手术费用仍高于传统开腹和腹腔镜手术,主要因进口设备成本高达上千万元。但随着国产机器人的问世,预计费用将大幅下降,推动技术在国内快速普及。

机器人手术在放大视野、操作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认可,未来替代部分传统手术方式是必然趋势。面对这一技术趋势,我们必须积极迎接挑战,从学习、熟悉到掌握机器人技术。尽管新技术存在难度和风险,但只有跨越这一门槛,才能进入更广阔的手术领域。

团队未来有何目标?

记者:团队在机器人肝移植领域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您对该领域在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

朱志军:下一步,我们将逐步增加手术例数。目前,只有供者的手术为机器人操作,在技术熟练掌握后,计划将受者手术也全面转为机器人操作。

韩国等较早开展此类技术的团队,已经在与工业企业合作,针对手术需求开发新型器械和零部件。我们同样希望推动这方面的进步。如果在血管吻合环节能通过医工结合实现技术突破——例如开发出类似缝纫机或订书机原理的吻合器械,将大大简化血管吻合流程,甚至可能带来技术替代。

实际上,从工业化角度而言,这类器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目前我们仍缺乏足够多经验丰富的一线临床医生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未来,如果能将临床需求有效转化为工程师可落地的研发目标,那么这一技术环节将有望取得关键突破。

人 物

朱志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肝脏移植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

1998年起从事肝脏外科及肝脏移植工作,至2024年已主刀完成肝脏移植手术3300余例,是我国目前完成肝移植手术最多的个人之一。2013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完成世界首例双多米诺交叉辅助肝移植,并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并实施遗传代谢病交叉辅助肝移植。

国内首例全机器人获取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有何难点?对话北京友谊医院朱志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朱志军。受访者供图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