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AI时代创新扩散速度更快,更适合青年人投身其中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1日 14:24 0 admin
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AI时代创新扩散速度更快,更适合青年人投身其中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AI时代创新扩散速度更快,更适合青年人投身其中

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本届论坛汇聚全球科技领袖,共话开放合作与创新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在主论坛上作题为《青年科学家的人工智能事业》的主题演讲,从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视角描绘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脉络,并分享了他的实践经历。

戴国浩说,33岁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31岁的特斯拉成功组装第一台实用的交流电感应电动机、37岁的巴丁和同事们发明晶体管……历史上的颠覆式创新中,总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从机械革命、电气革命到数字革命,再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智能革命,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由年轻人做出的卓越创新。”

这一加速趋势,同样也体现在科研创新成果产生影响力的速度上。1966年光纤通信奠基论文发表后,整整等待了43年才迎来诺奖;而AlphaFold从问世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仅用了6年。科研成果从取得突破,到获得广泛应用与认可的周期显著缩短了,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扩散速度还在变得更快,更加适合广大青年人才投身其中。

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AI时代创新扩散速度更快,更适合青年人投身其中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出席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分享青年科学家的人工智能实践之路

当前,在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全面推进的背景下,AI正加速融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重点领域。但行业仍面临三大算力挑战:一是高性能芯片受限下自主可控的等效应用算力亟待提升;二是多元异构芯片缺乏协同,算力资源碎片化;三是智能终端存在1至2个数量级能效差距,难以满足多模态、高推理、强能效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戴国浩从应用算力、多元算力和终端算力出发,介绍了其团队在科研突破、产业创新以及打造产研协同闭环的实践经验。在应用算力方面,通过稀疏计算软硬件联合设计,在不牺牲模型效果的前提下,将文生文应用算力提升13倍、能耗降低600%,文生图算力提升27倍、能耗降低400%;在多元算力方面,其团队打通了六类异构芯片生态壁垒,首次实现“4+2式”混合训练,集群算力利用效率最高达到97.6%;在终端算力方面,推出了具备21B智能水平,而仅消耗3B规模计算量、占用7B内存的端侧多模态轻量模型,打破了终端智能“能耗、内存、智能”不可能三角,推动终端AI在AI电脑/手机、大模型一体机、本地教育助手等多个真实场景中落地。

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AI时代创新扩散速度更快,更适合青年人投身其中

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发优势,戴国浩教授携团队,协同高校、创新型研究机构与上下游企业,构建了科研验证—产品化—产业落地的完整通路。在应用算力方面,无问芯穹已联合全球最大人工智能孵化器——上海模速空间打造了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日均调用量突破100亿tokens;与上海仪电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单位联合发布跨域异构算力网络验证方案,实现算力跨域互联和芯片异构互联;在市经信委指导下,建设了首个人工智能终端软硬适配中试平台,推动终端智能从实验室迈向量产和规模化应用;与上海创智学院共建创智无穹·智能终端联合实验室,联合发布终端本征智能方案。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联动,戴国浩教授团队正用实打实的研究与产业协同路径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双链闭环,加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普惠化和产业化进程。

“人工智能也应是全球协作的事业。”面向全球人工智能的未来,戴国浩强调,提升每焦耳能量可产出的智能水平(Tokens/J),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能源、芯片、系统、数据、应用范式乃至产业的通力协同创新,共解有限能源下的人工智能能效命题,以人工智能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建设。

【相关阅读】无问芯穹与上海创智学院共建院企联合实验室,聚焦端侧智能创新课题

原标题:《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AI时代创新扩散速度更快,更适合青年人投身其中》

栏目编辑:易蓉 题图来源:摄影记者 陶磊 图片来源:摄影记者 陶磊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