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上文书讲到玉兔2号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些颜色不一样的岩石,这有点发绿,而且有光泽。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看网上传得还挺邪乎,有人说是外星人的鼻涕...
2025-10-27 0
书接上文,上文书讲到玉兔2号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些颜色不一样的岩石,这有点发绿,而且有光泽。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看网上传得还挺邪乎,有人说是外星人的鼻涕,诸如此类的言论其实都是起哄。反正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大家也都明白,这东西还是石头只是有点特殊罢了。
后来,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在期刊上发表了分析,认为这个东西是一种冲击融化的角砾岩。我们在地球上偶尔也能捡到一些来自月球的陨石,这些陨石基本上都是冲击角砾岩。
说白了就是小天体撞击了月球,撞击产生极高的温度,导致一部分岩石发生了融化。因为月球上杂七杂八的岩石很多。某些岩石融化以后,熔融体之中就夹杂很多小颗粒,这些颗粒自然是什么成分都有。如果撞击太猛烈,这种融化的,包含了大量杂七杂八颗粒的熔融团块飞溅了出去,冷却以后,就会形成冲击角砾岩。扔的近的,就掉在月球其他地方,比如玉兔二号看到的这块墨绿色有光泽的石头就是,上回不是说了嘛,几十公里之外的芬森陨石坑被撞击成型的时候,有很多物质被抛射出来了,其中不少就掉在了冯卡门撞击坑里。沙土融化会形成墨绿色的玻璃。这东西应该就含有玻璃成分。
如果撞击力道太大,飞溅出去很远,就变成流星飞向太空了。巧不巧,掉到地球上,没有完全烧成烟,被科学家捡到,那就成了来自月亮的陨石。现在博物馆里也有类似的展品展出。一块冲击角砾岩被切开,磨平了切割面,你能看到,玻璃态物质包裹着大量杂七杂八的颗粒,有点像装修用的水磨石。

冲击角砾岩标本
咱们国家的探月工程,真的是稳扎稳打。咱们南边的邻居印度看着也眼儿红啊。他们就是所谓“中国行,我也行”的典型案例。咱们的探月工程大概是在2007年前后展开的。嫦娥1号是2007年10月24号发射的。印度干啥事儿都想跟我们对标啊,他们马上也拿出一个月船1号,也要去绕着月球转悠。他们差不多比我国的嫦娥1号晚了1年,他们是在2008年10月22号发射了月船1号探测器。
印度用来发射月船1号探测器的火箭叫做“极轨卫星运载火箭”这个东西比较奇葩。它的第一级火箭是固体的,周围捆了6个助推器,每个助推器细的跟牙签差不多。二级火箭是个液体火箭,用偏二甲肼+联胺。第三级又是个固体火箭。这种搭配组合比较奇葩。有人说印度比较热,液体火箭用起来很麻烦,容易挥发。这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一般来讲,技术具有延续性。咱们国家当初的洲际导弹就是用的液体发动机。运载火箭就沿着这个传统一路用下来了。印度可能一开始搞导弹走的就是固体路线,于是这个传统也就延续下来了。

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XL )准备发射月船1号
固体火箭的特点是容易做大推力,但是燃烧时间太短,比冲太小。所以印度的这枚火箭要想把月船1号送到环绕月球的轨道是有点难度的。咱们用长征3号乙发射,嫦娥1号,嫦娥2号这样的探测器,走个4~5天也就到月亮了,但是月船1号足足走了半个月。因为火箭的推力不够,因此他们采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低能量转移轨道。说白了就是绕着地球一圈一圈转,每次到了近地点就开发动机推一把。这样的话就把轨道的远地点不断的向外延伸。逐渐积累能能量,直到最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月船1号探测器
“月船1号”个头不大,是个1.5米见方的立方体,发射时重1304公斤,到了月球轨道以后,燃料烧得差不多了,重量只剩下590公斤。这枚探测器也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它携带着11台科学仪器,既有印度自主研发的“本土选手”,也有美国、德国等国家合作提供的“外援”。但凡是这种绕着转圈圈的探测器,携带的仪器也都大同小异,负责拍照的,负责分析各种光谱的。分析X射线频段,分析伽马射线频段。还有激光高度计,探地雷达之类的,反正就是专门用来观测月球的地形、探测矿物成分,还肩负着寻找月球水冰的任务。
因为轨道特殊,操控起来麻烦事很多。发射以后,“月船1号”先是进入近地椭圆轨道,随后经过5次“拔高”变轨,远地点逐渐延伸,就这么慢慢兜圈子,直到11月8号了,它才被月球成功的捕获,后边又经过4次轨道调整,最终在11月12日进入100千米高的圆形极轨道,正式开启探测工作。折腾完毕,前后一共20天。
月船1号的轨迹
探测任务中,最亮眼的“动作”当属释放“月球撞击探测器”。11月14日,这个34千克重的“小跟班”从“月船1号”上分离,带着印度国旗,以6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冲向月球南极。在下降过程中,它用自带的相机拍月面、用质谱仪岩石成分、用雷达记速度,最后“壮烈撞月”,从此印度成为继苏、美、日之后第四个将国旗送上月球的国家。撞上去的也算啊?对啊,硬着陆也是着陆啊。
“月船1号”的轨道器还是在一圈圈的绕着月球转悠。还是获取了不少的科学数据,它飞行3400多圈,传回7万多张月球图像,包括清晰的两极月坑阴影图和三维立体图。摸清了月球表面镁、铝、铁等元素的分布,甚至对月球重力场进行了研究。更重要的是,它为后续探测月球水冰提供了重要线索,基本完成了95%的预定任务。不管是从技术层面来讲,还是科学成就来讲,月船1号的成功,都是印度科技水平的重大进步,这还是要承认的。虽然印度人的很多表现比较抽象,但是这个雄心壮志,还是值得称赞的。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如印度呢。
可惜的是,“月船1号”最终还是因为温度失控而出了问题。2008年11月,当它运行到太阳与月球之间时,同时吸收太阳和月球反射的热量,内部温度升到了50℃,不管怎么调整,这温度就是不下来。就这么苦撑了几个月,到了2009年4~5月,负责定位的两个星敏感器因高温先后“罢工”,地面团队只能把月船1号的轨道抬高到200公里,用陀螺仪临时替代星敏器来控制自身的姿态。
任何陀螺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误差会随着时间不断的积累,过一段时间就要调整一次。对于月船1号来讲,它每个礼拜都要校准。陀螺仪应该和星敏器保持一致才行。现在星敏器坏了,陀螺仪想校准也没依据了。8月29日,“月船1号”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任凭科学家怎么呼叫,月船1号都没反应。事后调查发现,最初的温度计算错误和发射前热真空试验不充分,是导致这场悲剧的重要原因。

班加罗尔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总部
我也觉得蹊跷,50度的高温就受不了吗?不对啊,印度夏天不经常出现50度高温吗?按理说,印度人肯定不缺测试条件。你把这东西扔到大太阳底下,它肯定能飙到50度。难道是这颗探测器就一直待在空调房里没出去过吗?这事儿我就不太想得明白了。
印度人也是按照先绕后落的顺序计划的。那么好了,下一步就是派探测器可控着陆,而不是撞上去。于是有了月船2号,这家伙就携带着一个着陆器,还带了一个小的月球车。当然,这个月球车很小,只有27公斤重,电源功率只有50瓦。相比之下玉兔号就大了不少,足有136公斤。

轨道器头上顶着着陆器
这东西依然是国际合作的产物。本来印度和俄国人合作,月球车和着陆器是俄国人去做,拉沃契金设计局曾经干过这种事,按理说是不难。不过后来俄国人退出了。没办法,这个探测器还得印度人自己来。
另外,着陆到月球表面,离不开深空测控网络,印度人虽然也建造了几个大天线,无奈没有全天候的监控能力,月亮要是落山了,无线电信号就不通了,于是他们求美国人帮忙,靠NASA的深空网络来进行测控,欧美的朋友不帮忙,很多事儿还真不好办。
另外,探测器变大了,就得换更大的火箭。这次印度人用的是“地球同步运载火箭3型”。这个火箭长得比较像欧美的风格。装了两根胖胖的固体助推器,中间芯级火箭用的是偏二甲肼+联胺,上面级用的是氢氧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8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是4吨。月船2号着陆器和轨道器的总重量是3.8吨。火箭的发射能力实在是有点勉强。
地球同步运载火箭3型运载火箭(LVM3)胖胖的,还显得有些呆萌可爱
2019年7月22日,月船2号探测器从发射场顺利升空,这趟奔月之旅起初还算顺利,既然火箭的推力不够,那就只能采取老办法,先绕着地球转悠,探测器只能先进入近地点180公里、远地点4万公里的超同步转移轨道,每次到近点都会开发动机推一把,轨道的远地点就会不断抬升。如果远地点能搭上月球轨道,能量差不多就够了,只要算准了时间,在远地点恰好和月球相遇,探测器就会被月球俘获,只是这个过程太长了,探测器越重,绕着地球兜圈子的时间也就越长。月船2号足足兜了20多天,一直到8月14日,探测器才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路上慢慢悠悠的走了一个礼拜,8月20日成功进入绕月轨道,之后经过多次轨道调整,9月2日着陆器“维克拉姆”与轨道器分离,为最终着陆做足准备。
这个着陆器长得很有意思。这家伙的4条腿是不能收缩折叠的。就是为了去掉各种伸缩折叠装置,这样比较可靠,而且重量也很轻,无奈造型比较难看。这种设计有个问题,整流罩的尺寸有限,维克拉姆着陆器伸着腿的最大尺寸也不能超过这个限度。尺寸受限,落下去稳不稳,会不会在月球上躺平,这就难说了。

着陆器和月球车
9月7日凌晨,“维克拉姆”着陆器进入关键的动力下降段,原计划平稳降落在月球南极附近、这次要是成功了,月船2号将成为人类探测器首次在靠近月球极区的地方软着陆。
可是,就在距离月面仅2.1公里高的时候,着陆器突然与地面失去通信联系,印度首次月面软着陆尝试以失败告终,原本近在咫尺的成功最终“功亏一篑”。事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联合NASA展开调查,结合各方分析,“月船2号”失败的原因可归结为技术、工程经验等多方面问题。
有一些是明摆着的。比如俄罗斯人临时撂挑子。印度只能仓促接手着陆器研发。而“月船2号”本身就比月船1号复杂得多。包括轨道器和着陆器,着陆器还包括月球车。设计复杂程度远超印度此前的“月船1号”,这其中有有太多的事儿,印度人是第一次碰到,技术储备和工程经验的不足,直接导致任务发射时间一推再推,也为后续失败埋下隐患。
月球车地面模拟测试
另外,印度人存在核心技术短板,一方面,着陆器的制导与导航系统“掉了链子”。软着陆对精度要求极高,从绕月到着陆的每一步都需要精准计算,而制导导航系统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有分析认为软件和算法故障导致着陆器速度失控、偏离预定轨迹,甚至出现“翻跟头”的情况。印度人写的软件已经坑惨了不少人了。在这件事上,连本国人带外国人,他们倒是一视同仁,统统都坑。
另一方面,月船2号的推进系统存在先天不足。火箭反推着陆月球并不是个简单的事,燃料越烧越少,重量越来越轻,你要想让探测器落月。必须跟随重量来憋油门。这就是所谓的发动机深度节流能力,油门小了,发动机还得可靠的运行,不能中途熄火。我国的嫦娥探测器落到月球上,靠的是7500牛顿的变推力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可以深度节流,把推力压低到1500牛。
麻烦在于,印度人没有掌握大幅度变推力发动机技术,只能用5台800N制动发动机和8台50N姿态控制火箭组合工作,调节幅度不大。不得不通过“关闭发动机”的方式调节速度。这种设计不仅推力难以精准控制,多台发动机切换时还容易出现受力不平衡,

大家设想一下,5台发动机,采用关闭发动机的办法,可以凑出5种推力大小。那么,你打算让这5台发动机如何排列呢?对称的排列方式是摆成十字,按照“梅花桩”的位置去布置。那么好了,要关掉1台发动机,你关哪一台?最合适的是不是中间的那个?因为关中间的那台,不影响推力平衡,对吧。
OK,下面要关掉2台发动机,只开3台。你关哪1台?你随便关掉哪一台都会引起推力的不平衡,那你应该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是打开中间那台发动机,关掉对称的2侧发动机,这样的话剩下3台就排成一条直线了,基本也还算对称。
那么好了,下一步我们要关掉3台发动机,只留2台,毫无疑问就是把中间那台关掉呗,那不是就剩下两台了吗?如果我再要关掉一台。肯定又会不对称,我还得把中间那台打开。然后把两边的两台关掉,剩下一台发动机。
这个过程中,中间那台发动机开了关,关了开,你不嫌麻烦吗?如果这台发动机在月球轨道上打不着火,出故障了,你该怎么办?这种头疼的问题纯粹就是因为印度人没有变推力发动机造成的,否则只要一台就够了。
再者是运载火箭能力不足,间接增加了任务风险。印度火箭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4吨,前后折腾了好久。复杂的变轨过程不仅消耗更多燃料、限制科学载荷重量,还延长了任务周期,增加了故障发生的概率。

“维克拉姆”着陆器和月球车效果图
此外,着陆环境与设备配置也加剧了风险。“月船2号”选择的月球南极着陆区地形崎岖,光照条件差,对探测器的避障能力和能源管理要求更高。但着陆器不仅避障设备性能有限,也没有像咱们“嫦娥4号”那样实现精准悬停避障,发动机推力无法精确调节是个大问题。
另外,这个家伙的太阳能电池板是装在探测器的侧面,不是平摊开的。如果着陆姿态出现偏差,万一太阳能板没对准太阳。很容易出现电力耗尽,没电了,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通讯了。
尽管“月船2号”软着陆失败,但轨道器仍正常工作,完成了90~95%的预定科学任务。这次失败也为印度后续航天计划提供了宝贵经验,月船2号后边还有月船3号呢。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制导的算法呢?是不是可以解决一下能源系统和推进设计呢?印度人又该怎么办?
我们下次再说。
相关文章
书接上文,上文书讲到玉兔2号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些颜色不一样的岩石,这有点发绿,而且有光泽。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看网上传得还挺邪乎,有人说是外星人的鼻涕...
2025-10-27 0
《凤凰WEEKLY财经》记者获悉,10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AI旗舰应用夸克上线对话助手,采用Qwen最新闭源模型,实现了AI搜索与对话的深度融合。从...
2025-10-27 0
陆洪磊 王嘉欣“甄嬛掏出加特林”“爱因斯坦来中国参加高考”……如今,“想看什么自己做”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正凭借天马行空的创意频频吸引关注。...
2025-10-27 0
说实话,不管是千亿大巨头,还是百亿中等企业,甚至是十亿级中小企业,在家电行业,谁都不敢,也不会抛弃渠道商家。因为,卖货这件事情,离开渠道,家电企业们干...
2025-10-27 0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 记者 吴恺/图10月25日,以“应用未来,智启未来”为主题,“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应用场景典型视频征集专题研训活...
2025-10-27 0
中新网温州10月24日电 (张益聪 “温州湾新区、龙湾区的区位之新;中国眼谷的建设之新;各级政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共同成为本次大会的关键词。”近日,...
2025-10-27 0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任务调度设备、系统、方法、介质、程序产品及主板”专利公布。 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计算...
2025-10-27 0
证券之星消息,胜宏科技(300476 10月20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提问:高管您好:10月10日,海外算力大科技公司股价再...
2025-10-2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