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潮评丨刷屏了,中国科技项目何以接连“突破”?

排行榜 2025年10月16日 21:36 0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潮评丨刷屏了,中国科技项目何以接连“突破”?

图源:央视新闻

“新突破”“关键突破”“打破封锁”“科技范儿拉满”,近段时间,这几个词在舆论场高频刷屏,勾勒出中国科技事业昂扬向上的生动轨迹,也折射出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与热切期待。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孙仲研究员团队联合集成电路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基于阻变存储器的高精度、可扩展模拟矩阵计算芯片,首次实现了在精度上可与数字计算媲美的模拟计算系统,突破了世纪难题;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100公斤电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我国自研的90GHz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封锁……一系列密集的突破,既是技术层面的跃进,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体提升的缩影。

“突破”刷屏的背后,是中国科技实力的系统性爆发。在“十四五”期间,“数得着”“叫得响”的科技突破一个接一个。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从“跟跑”进入“并跑”“领跑”, 在人工智能领域走在全球前列,日益成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策源地。曾经的“卡脖子”难题,正一个个转化为我们的“杀手锏”。“神秘的东方力量”,不再是网络戏言,而是中国走实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之路的生动注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国科技项目何以接连突破?这不是偶然,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首先,源于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国家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加大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投入,推动“揭榜挂帅”等机制创新,激发全社会尤其是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我们不仅追求“从1到N”的应用拓展,更注重“从0到1”的原始突破,正是这种对创新本源的回归,铸就了科技大厦的坚实基座。

其次,离不开高瞻远瞩的前瞻谋划和长期主义的战略坚守。科技突破非一日之功,它拒绝短视与浮躁,需要“数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多年来,从国家层面到科研机构,再到各类市场主体,中国在众多战略必争领域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与投入的稳定性。正是这种不计一时得失、着眼长远发展的格局,让中国科技在寂静中蓄力、在积累中爆发。

再者,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土壤正在加速形成。“创新可能不是被计划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导和催生的。”随着体制机制壁垒的逐步消除,政府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社会氛围更加包容开放,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正成为共识,各类创新要素才在这片沃土上得以蓬勃生长、自由涌流。

今天的硕果,既来自昨天播下的种子,也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甘坐冷板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精神,正在现实中熠熠生辉。随着人才不断涌现、人尽其才的格局日益巩固,中国科技的持续突破获得了最坚实的支撑。

面向未来,中国科技界和产业界更需保持战略定力,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既要仰望星空,继续向前沿技术和基础科学深处进军,也要脚踏实地,强化产学研融合,加速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交相辉映,让科技不仅“高大上”,也能“接地气”。

古语云:川广者鱼大,山高者木修,地广者德厚。这提醒我们,为科技发展创造更优越的环境,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保障公平、激发活力的创新生态,永远没有止境。突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每一个“刷屏”的捷报,都是我们再出发的号角。一个创新不停的中国,必将为人类科技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东方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