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思想周刊|为探索万物智联产品新形态注入产教融合新动能

排行榜 2025年10月07日 03:32 0 aa

新重庆-重庆日报 张军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作为“人工智能+”行动的核心领域,“万物智联”正推动智能产品从单一功能的“智能设备”向深度融入用户场景、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慧生命体”演进,也面临着从人才结构、创新流程到生态协同的深层挑战。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一个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的新范式,为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注入核心动能。

以人才的“系统性”重构,破解产品创新的“融合性”难题。万物智联产品的核心特征是技术的跨界融合与场景的深度集成。“融合式”创新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具备系统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源头,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进行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以适应万物智联产品跨界融合的内在要求。首先,重塑专业结构,敢于打破传统工科、理科、商科、文科的学科专业壁垒,围绕智能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即从前期的用户需求洞察,到中期的研发设计,再到后期的运维服务,打造“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产品设计”等交叉学科专业群。其次,重构课程体系,坚决摒弃以知识点为核心的“书本逻辑”,转向以解决产业真实问题为核心的“项目逻辑”,将企业的真实案例、技术标准、开发工具融入核心课程,让知识在应用中被激活。最后,重建实践平台,推动实训基地从“模拟型”向“生产性”升级,构建与产业技术同步、能承接真实项目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以流程的“敏捷性”再造,破解产品创新的“迭代性”困局。智能产品的创新路径,并非线性的“研发—生产—销售”,而是一个在真实场景中不断测试、反馈、修正的“敏捷迭代”过程。产品形态的每一次微小演进,都需要真实数据和用户行为的驱动。传统校企合作中“校园研发、企业转化”的模式,周期漫长且与市场环境脱节,无法适应快速迭代的需求。要深化产教融合,将育人过程与产业创新流程深度耦合,构建“零距离”的创新实验场。推动高校与产业园区、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将现代产业学院建在产业园区内,把课堂与企业的测试平台、真实的应用场景直接相连,让教室连着车间、课程对接项目,让师生成为产业生态的“原住民”,让创新的想法可以第一时间得到验证和修正。这种模式极大地缩短了从概念到产品的“创新距离”,为智能产品形态的快速迭代提供了敏捷验证能力。

以机制的“超前性”布局,破解产品创新的“生态性”障碍。颠覆性的智能产品新形态,孕育于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但企业间的竞争壁垒与短期逐利性,往往使创新生态的构建困难重重,易形成“创新孤岛”。高校通过产教融合,能够提供产业界自身难以生成的“竞争前”协作平台与“非共识”创新空间。一方面,高校可以构建“竞争前”的协作平台,解决生态互联互通的共性难题。不同品牌设备间的“连接壁垒”是阻碍智能产品创新发展的最大痛点,但让相互竞争的企业坐下来制定统一标准极其困难。高校依托孵化器、技术转移办公室和研究中心等机构与政府、企业进行合作,填补创新活动中的要素缺口,打造创新空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另一方面,高校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可以牵头成立联合实验室,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攻关跨设备、跨系统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基础性、非竞争性的技术难题,为生态繁荣扫清障碍。高校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汇聚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对未来场景进行创新探索,并以较低成本进行验证,以超越KPI的“耐心探索”催生颠覆性智能产品。

(作者系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产业学院副院长、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博士后)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