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中国科协出手:5 位科技奖得主荣誉奖励被撤,科研诚信警钟敲响?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23日 17:12 0 aa

9月19日,中国科协发布公告,撤销了5位国家级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的荣誉和奖励。这是中国科协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中撤奖行动。5人中,4人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涉违法违纪与科研失信。奖项制度漏洞如何补?

中国科协出手:5 位科技奖得主荣誉奖励被撤,科研诚信警钟敲响?

这次被撤销荣誉的人员中,时间跨度最久的是周新源。

他在200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当时担任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后来因私分国有资产罪被判刑四年

陈哲宇是第十届获奖者,曾任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后因贪污罪被判刑两年六个月

这些案件早已结案,为何奖项却在多年之后才被撤销?

科研奖项代表是一种国家认可的学术声誉,撤奖需要依据明确的程序和充分的调查。

孙倍成是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赵远锦是第十七届获奖者,时任南京鼓楼医院/东南大学教授。

两人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中,请托评审专家、寻求关照,分别被科技部禁止7年和5年内参与财政性科研项目。

中国科协出手:5 位科技奖得主荣誉奖励被撤,科研诚信警钟敲响?

刘建妮则曾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任教。

她在2021年的重点项目通讯评审过程中通过邮件联系专家、获取评审信息,想影响答辩内容

2024年10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这一调查结果。

这些行为虽未触及刑法,但已严重违反科研评审的基本规则与伦理底线

科研失信的危害在于,它破坏的不只是一次项目评审,而是整个科研生态的公正性。

回看案例,违规行为大多发生在项目评审阶段。例如专家名单外泄、请托行为得以实施、违规行为多年未被发现。

制度也可能存在一定漏洞

中国科协出手:5 位科技奖得主荣誉奖励被撤,科研诚信警钟敲响?

当前的奖项评审,虽然有规定的流程和标准,但在信息保密、监督机制、行为追踪等方面仍不够完善。

如若没有有效的追责体系,违规成本过低,奖项的公信力就无法保障。

在中国,像“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这样由中国科协牵头的国家级奖项,不仅是个人成就的象征,更像是有了公众的信任和政策支持做保障。

一旦这些奖项被滥用,或被授予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其背后的社会信任体系就会遭受损害。

撤销奖项,并不只是收回一张证书,而是收回国家对一个学术个体的信任和认可。

无论时间多久,违规行为都不能被掩盖。

只有在诚信与制度共同支撑下,科技奖项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奖项的价值,不在于奖杯,而在于它所代表的准则和信任。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