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学生谈导师:他始终抱有回馈社会的责任心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9日 01:15 1 aa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奥马尔·M·亚吉(Omar M. Yaghi)三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金属有机框架开发领域的贡献。

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副院长、化学系教授李巧伟是其中一位获奖者——奥马尔·M·亚吉的学生。2004年起,他做博士研究生,在奥马尔·M·亚吉的课题组学习了近6年。“导师是一位始终在进步的科学家。20天前,我们在希腊的一个会议上碰面,他的开场报告讲的是金属有机框架领域如何跟AI结合。”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达了对导师的由衷敬佩。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学生谈导师:他始终抱有回馈社会的责任心

2011年,奥马尔·M·亚吉教授访问复旦大学时和李巧伟合影。受访者供图

李巧伟说,在科研方面,奥马尔·M·亚吉非常严谨,比如对实验数据、论文写作等,他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高。同时,他也保持着开放、创新的思维。“他不会给我们限制一个特别明确的方向,而是希望我们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探索研究课题。”

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奥马尔·M·亚吉也不吝赐教。李巧伟说,导师总是大力支持大家,他不仅常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也和回到中国的学生保持非常好的互动,大家有科学研究上的问题,还是会向他请教。

谈及导师对自己的鼓励,李巧伟对一件事记忆犹新。他在交流时,曾经和导师提及一个科研想法。导师也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两年后碰面时,他还惦记着这件事,向李巧伟询问进展。“我当时有点尴尬,告诉导师,因为事情太多了,那个想法实施的进展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快。”

李巧伟说,奥马尔·M·亚吉当面并没有说什么,但随后二人坐飞机时,导师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些天赋,这份天赋并非是自己得来的,而是被赋予的,所以这个人应该对社会有所回报。“导师以这种方式鞭策我,对我触动很大,他始终抱有回馈社会的责任心。”

20天前,李巧伟跟导师一起在希腊开会,导师做了开场学术报告。“他绝对不会拿出一个烂熟于心的PPT做报告,他讲的整个领域怎么跟AI结合,介绍的成果以及展望都是围绕着近三年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精心地准备每一场学术报告。”

在科普此次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时,李巧伟说,金属有机框架是一种多孔材料,可以用于气体的吸附和分离,比如二氧化碳的捕集,还可以在干旱地区的空气中集水,解决当地缺乏水源的问题。也有科研人员尝试研究其催化性质,提高化学工业中的反应效率。

编辑 张磊

校对 薛京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